成年人最大的愚蠢:好為人師

成年人最大的愚蠢:好為人師
value101 2024-05-06 檢舉

 

張愛玲經常認不得人,不是故作清高,只是因為她高度近視,卻又不戴眼鏡;

 

她不喜歡外出赴宴,也不是為了擺架子,而是患有過敏症;

 

她不去參加社交活動,更不是瞧不起人,不過是習慣了夜間寫作,白天起不來而已。

 

記得托爾斯泰說過:“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中的苦與樂。”

 

你不理解的某件事,或許TA是真心喜歡;你不屑的選擇,或許TA是不得而為之。

 

成年人社交最忌諱的,是逼迫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賽道上,以同樣姿勢起跑。

 

知識淺陋者,凡事都想指點,只會累了自己又遭白眼。

 

真正智慧者,從不干涉他人,既維持了關係又不必內耗。

 

孰勝孰敗,一目了然。

 

《禪院文集》裡有這麼一句話:

 

“不要試圖去改變或改造對方,那是在作踐自己,自討苦吃,忍受不了,就改變自己。”

 

當雙方的認知和角度不同時,你縱是竭盡全力地勸服,最終也只會兩敗俱傷。

 

既然如此,不妨克制“好為人師”欲,學會善意溝通,才能延續交情。

 

1. 想說服時,先換位思考

 

作家白先勇和台灣主持人陳文茜是好朋友。

 

白先勇創作青春版《牡丹亭》後,受到了廣泛好評,但陳文茜對此卻評價不高。

 

白先勇發現後,便很少在她面前提及此事,可這絲毫不影響二人關係。

 

陳文茜感動地說:“非常感謝,他可以創新,我可以頑固,誰也不必去說服誰。”

 

沒有人喜歡被強迫接受事物,當你代入對方角度時,便深知這有多麼窒息。

 

贈予者雖有慷慨的餘地,接收者同樣有拒絕的權利。

 

真正的“為你好”,並不是你覺得有多好,而要看對方覺得到底有多好。

 

不考慮對方感受的“理所當然”,只會成為一把誅心的劍。

 

2. 想發言時,先傾聽對方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叫“錯誤共識效應”。

 

指的是,人們總將自己的思維方式投射向他人,並認為別人也會用同樣方式進行思考。

 

所以當一個人遇到和自己相反的觀點時,第一反應便是想駁斥。

 

然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你非彼方,焉知其所想。

 

與其急吼吼地說“你要改”,不如先聽聽人家為何這麼做。

 

聰明的人,不僅懂得何時該說,更懂得何時該聽。

 

善於傾聽,會讓你知曉事實的全貌,也讓你獲得思考的時間。

 

人們之所以愛向沉默的大山傾訴,不過是想釋放心情,而非被他人指教。

 

餘生,寧做一座善聽善思的山,不做自說自話的鳥。

 

3. 想教育時,先自我反省

 

作家老楊的貓頭鷹說過:“大家都是井底之蛙,區別僅在於井口的大小不同而已。”

 

這便意味著,你我皆是庸人,自然無法高人一等。

 

只是認知層次越低的人,便越愛對別人的選擇評頭論足。

 

認知層次高的人,則早就明白一個道理:

 

意識到他人和自己不同,是清醒的覺知;

 

意識到自己需要時刻內省,是難得的修養。

 

人唯有學會時常反思,才能變得謙遜寬容、氣度平和。

 

海納百川,人容萬事。

 

有了此等格局,這世間便再也沒有任何人和事能為難到你。

 

成年人社交的潛規則,其實很簡單,不過是懂共情、多聆聽、常自省。

 

很喜歡陳丹青說過的一句話:

 

“我在很多時候都是無知的,所以我從來不敢隨便指點別人。

 

因為自感無知,所以懂得謙卑,懂得做學生而不是好為人師。”

 

人生路漫漫,我們總會聽到和自己不同的聲音,遇到和自己有別的觀點。

 

有時候,你以為別人沒擺正位置,可能是因為你本身就站歪了。

 

若是過度糾正他人,只會暴露你的無知,最終慘淡收場。

 

只有適度地改變自我,才可展現你的智慧,最後成就彼此。

 

就像每隻蝴蝶都要靠自己破繭,每個人的路都由自己去走。

 

作為旁觀者,不妨克制“拯救”慾望,沉默靜待其破繭、翩翩飛舞向藍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