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蘇軾: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value101 2024-05-09 檢舉

作家余光中曾說:

 

“我如果去旅行,不會跟李白在一起,因為他不負責任,也不會選杜甫,因為他太苦了。我會找蘇東坡,他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這也許是世人皆愛蘇東坡的緣由吧。

蘇軾的一生,風雨飄搖,顛沛流離,他卻能滿腔豪情,笑傲人生。

沒有粥米果腹,他就開荒種糧;沒有美酒下肚,他就親自釀造;沒有地方落腳,他就搭建雪堂。

回首一生,蘇軾引以為傲的不是高居廟堂的光輝,而是被貶黃州、惠州和儋州的流離歲月。

 

世界以痛吻他,他卻報之以歌。

一如林語堂對蘇軾的評價:

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讓內心被環境吞噬,而是超出環境,以內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

 

仕途三起三落,依舊心系百姓

 

蘇軾的仕途之路,猶如一葉扁舟,隨潮水起伏,三起三落。

屢次跌落人生低谷,被命運重重地摔下。

 

但他從不屈服,依舊微笑面對生活,為百姓謀福祉。

蘇軾21歲考中進士,憑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在京城名聲大噪,從此踏入仕途。

德高望重的歐陽修忍不住讚歎:“更三十年,無人道著我也!”

人們傳閱他的文章,就連當朝曹太后,也是他的忠實粉絲。

彼時,蘇軾三十歲,已是風華正茂的舉世文豪。

 

然而命運波詭雲譎,世事變化無常。

數年後,因“烏台詩案”,蘇軾被貶黃州。

因戴罪之身,沒有俸祿,全家人靠一點積蓄艱難度日。

發現當地人因貧困將孩子棄置荒野,任其自生自滅,他就帶頭捐款,成立“育兒會”,救活了成千上萬的嬰兒。

 

公元1085年,宋神宗駕崩,英宗皇太后攝政,蘇軾東山再起。

 

因與太后和司馬光政見不合,蘇軾自請外放,遠赴杭州出任太守。

前途受阻,仕途慘淡,但他並未因陰霾蔽日而消極頹廢。

西湖滿是水草,影響百姓用水,蘇軾就全心投入政務,修水利,建蘇堤,贏得百姓們的愛戴。

公元1091年,蘇軾再回朝廷,先後擔任兵部、禮部尚書。

但好景不長,太后駕崩,18歲的哲宗親政,他瘋狂打擊元祜黨人,蘇軾再次被貶惠州、儋州。

惠州生產力低下,百姓時常忍飢挨餓,他就改良農具,教授先進的插秧技術,使得農作物產量大大提高。

儋州地處孤島,文化凋敝,他就辦學堂、興教化,培養出了第一位進士。

宦海浮沉,命運的大手稍一撥弄,就將蘇軾的理想抱負打擊得七零八落。

但這些無法阻擾他躬身為民,服務百姓,成就一番功業與榮耀。

正如《中國詩詞大會》上對蘇東坡的評語:“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漂泊江湖之遠,結交鄉野志士

 

蘇軾曾想過棄官務農,被貶黃州,正好幫他實現了這個願望。

他在黃州開荒種地,築水壩,建魚池,自稱“東坡居士”。

他居住的臨皋亭,原本是驛亭,他卻甚是滿意:

“窗簾拉起,於坐榻之上,可望見水上風帆上下,遠望則水空相接,一片蒼茫。”

空閒時,他與農夫、樵夫談天說地。

因滿腹學識,待人和善,他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開酒館的潘丙、開藥店的郭遘以及詩僧參寥,都與蘇軾來往密切。

有時,他會乘坐小舟,到樊口的潘丙酒店小酌幾杯,與潘丙相談甚歡;

有時,他過江去看同鄉好友王齊愈,若逢風狂雨暴,無法過江回家,便在王家住上數日;

隔段時日,他會去太守家,大快朵頤,酒足飯飽之餘,兩人談古論道。

 

在這期間,好朋友馬夢得不離不棄,始終如一,陪他度過了這段難熬的歲月。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