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和弟子8段對話,能解所有的迷茫和焦慮

王陽明和弟子8段對話,能解所有的迷茫和焦慮
value101 2024-05-15 檢舉

事來則應,事過不留。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

學者王士禎曾贊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王陽明和孔子一樣,未立文字。

《傳習錄》為陽明弟子所作,書中收錄的是陽明師生日常對話和信件。

今天,洞見君從中精選王陽明和弟子8段對話,讓我們一起領悟哲人智慧。

01

 

關於情緒

弟子曰:有所忿懥,如何?

陽明曰: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意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譯文:

弟子問:情緒不好,憤怒怨恨怎麼辦?

 

先生說:順其自然,不要沾上主觀意氣,就能保持本心的平靜。

 

洞見君說:

憤怒的情緒很正常,每個人都會有。

但是如果任由自己發洩情緒,往往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王陽明給出的方法是:戒掉主觀,人盡量不要把自己代入。

 

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人的情緒就會減弱很多。莫言得獎之後,很多人對他進行攻擊。

莫言卻毫不介意。

他說,大家罵的不是我,而是一個大家眼裡的作家“莫言”。

我和大家一起來觀察這個“莫言”。

 

這其中的疏離感,讓莫言在諸多詆毀中,依然活得自在瀟灑。

蘇軾有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學會旁觀,讓自己跳出來,人生才能不被情緒控制,不被慍怒左右。

 

02

關於工作

弟子曰:此學甚好,只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

陽明曰: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

譯文:

弟子說:先生的學問很好,但是平時工作太忙了,沒空修習。

先生說:學問不能脫離工作,在工作中修行,才是真正的學習。如果脫離了實際事務,那修行就沒用了。

洞見君說:

提起工作,很多人想起的就是乏味、機械、心累。

但王陽明卻認為: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

把工作中遇到的煩惱,當成磨煉自己心性的機會;

 

把工作中的怠惰懶散,當成改變自己態度的試煉;

把工作中的憤怒委屈,當成放大格局的磨礪。

稻盛和夫說:工作中修行,是幫助我們提升心性和培養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工作是用,修身是體,用成長的心態去工作,就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03

關於自省

弟子曰:一友常易動氣責人。

陽明曰: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譯文:

弟子說:有個朋友常常生氣責怪別人。

 

先生說:如果只是責備別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那自己將無法進步,意識到這一點,怎麼有空去指責別人呢?

洞見君說:

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偏頗的思維定式。

如果事情成功了,人們傾向於這是自己的功勞。

如果事情做得很差,人們則認為這是別人的問題。

把問題歸咎於別人,是人的本性。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反省自己並非一種美德,而是一種對自身偏頗思維的校正。

通過反省,我們才能公正地看待別人和自己。

認清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和缺漏。

以缺為正,補偏救弊,這樣才能不斷改正,不斷成長。

 

04

 

關於放下

弟子曰:去草如何一循於理,不著意思?

陽明曰: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著了一分意思,即心體便有貽累,便有許多動氣處。

譯文:

弟子問:如何去掉心裡的雜草?

先生說:雜草有害,當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爾沒有清除乾淨,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在意心裡就會越亂,心中盯著那一塊未除的雜草,那心中就雜念叢生了。

 

洞見君說:

王陽明因為出色的軍事才能,屢次被朝廷徵召平叛。

某種意義上,他成了朝廷的兵器。

老子曾言: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大戰之後,看到戰場上的死傷,王陽明總是出現一些懊悔、內疚的情緒。

這些紛亂的情緒,就是心中的雜草。

 

王陽明認為:如果總是沉溺在這些情緒中,人往往會失去未來。

與其糾結後悔,不如恢復戰後秩序,還百姓以安樂。

人生總有不如意,誰都有痛苦糾結的時候。

這個時候越是在意,越容易被負面情緒控制。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