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不愛說話,也不喜歡合群

有一種人,不愛說話,也不喜歡合群
value101 2024-07-01 檢舉

不愛說話,是討厭一個人,卻不透露。

三國時的嵇康,放蕩不羈,一心要過隱居生活。

可是他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透露了自己厭惡司馬家族奪取曹魏政權的想法,導致司馬昭很不愉快。

他的打鐵的時候,對於慕名而來的鐘會,愛理不理,導致鐘會受冷幾個小時。當鐘會離開時,嵇康卻問一句:“為什麼而來呀。”

把當朝的權貴都得罪了,嵇康最後被問斬,也就不奇怪了。

討厭一個人,不要說出來,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被討厭的勇氣》裡說:“不用辛苦地活在別人的期待裡。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駛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讓別人討厭自己,也讓自己討厭別人,但不要透露什麼,維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不變。也就相安無事了。

厭惡的話,很真實,但是也很札心。無形之中,就表達了自己的“站隊”,形成了對立面。

聰明的人,做人很委婉,對於討厭的人,也會保持微笑。

真的不必用惡毒的言語攻擊人。你說惡毒的話,其實是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04

不愛說話,也會在群組裡,卻隨時可以離開。

在很多聚會上,你會發現一個事實:有些人提前離席而去。

當這些人離開的時候,你也許都沒有發現。他們是不會大張旗鼓地跟大家打招呼的。

不招搖自己,那就可以迅速吃飯,然後儘快離席。你要是誇誇其談,引起大家的注意,還陷入了喝酒的場合,就無法脫身了。

人,合群不合群,是相對的概念。

有的人,分明是一個人走路,但是他老想著去應酬,也很害怕孤單,因此他仍舊是合群的人。

有的人,在人群裡混,但是默默無聞,並且隨時可以離開,也不怕被孤獨,因而他還是一個不合群的人。

高手是那些自由合群,也自由退群的人,不會因為某個群體而困住自己。

遇到不合適的群,要離開的群,自然就話少了,因為「話不投機半句多」。

 

05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貝里尼提出一個「喚醒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個體活動空間逐漸縮小時,其喚醒程度隨之上升。

當個人活動空間縮小使之感到不便或困難時,人就很容易產生暴躁、不安,甚至攻擊他人。

因此,我們要習慣不合群,在群處的時候,也要抱著「不合群」的心態,減少外界對自己的干擾。最好是,學會享受孤獨,也坦然面對被孤立。

一個人越不愛說話,不太合群,越能保持頭腦清醒,觀察者的身分強過參與者的身分。

高品質的獨處,好過低品質的社交,多半是大隱於市。

古人雲:“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從今往後,少說話,少煩惱,群處獨處都很通透。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