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擺脫焦慮》,是為人父母的終身課題

《幫孩子擺脫焦慮》,是為人父母的終身課題
value101 2024-07-05 檢舉

曾經刷到一則讓人詬異的新聞。

 

林紅醫師受訪時說,開學一個多月後,北醫第六醫院的兒童精神科人滿為患。

 

開學兩週後,他們的門診變得非常忙碌。等到開學一個多月後,兒童病房進入住院高峰期。

 

林紅醫師感慨地說:“家長是負責給孩子愛的,不必總提一些不切實際的高要求。”

 

這則新聞一度衝上熱搜,引發網友的廣泛關注。

 

兒童的心理問題已經不是例,而是一種常態化的現象。

 

根據《人民日報》公佈的一組數據,青少年憂鬱檢出率高達24.6%,且隨年級增長呈上升趨勢。

 

那就意味著大約每四個孩子,就有一個憂鬱,觸目驚心的數據讓人忐忑不安。

 

心理學博士布麗吉特·沃克曾說:“孩子在心理問題康復的過程中,父母肩負著幫助孩子的重要使命。”

 

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走出內心的陰霾?

 

他在《幫孩子擺脫焦慮》這本書中給了答案。

 

 

看似無憂無慮的孩子,他們也有負面情緒

 

日常生活中,孩子或許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在課堂上受到批評,總覺得老師針對自己,不想上學;

 

在上台表演時,被同學取笑,慢慢害怕跟同學接觸;

 

偶爾一次考試失利,之後總擔心自己會考砸,坐立不安。

 

在父母的眼裡,這或許只是孩子成長的必然,事情過去自然就好了。

 

可往往因為一件件的小事,一點點的情緒堆積,最終成為一個難解的結。

 

適度的焦慮是有益的,例如孩子害怕考得不好,他會表現得更努力、更積極。

 

但一旦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父母就得重視和介入。

 

心理諮商師胡慎曾經分享過兒子的一件事。

 

兒子小時候在媽媽的影響下學鋼琴,剛開始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彈得還挺不錯。

 

媽媽自然欣喜,加緊督促孩子練習。

 

孩子花了幾年的時間學鋼琴,但到後期,對鋼琴越來越抗拒。

 

每次讓他練琴,就像上刑場。

 

練琴的過程中,表情凝重,每彈一下,就看一下表。

 

只要去上鋼琴課,都會頭痛腦熱,狀況不斷。

 

爸爸看到孩子太難受,對他說:“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好像被按著頭喝水的牛一樣。”

 

兒子連連點頭:“就是這樣,爸爸,我更喜歡踢足球。”

 

後來一家人商量後,決定尊重孩子的想法,只把彈鋼琴當作興趣。

 

布麗吉特·沃克曾說:“解救窒息的孩子,從看見孩子的負面情緒開始。”

 

對孩子來說,生活並非總是無憂無慮,也會出現緊張、憤怒、沮喪、痛苦的負面情緒。

 

孩子有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它是孩子生理和心理逐漸發展的表現。

 

看見孩子的情緒,是接納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痛苦,幫助他們走出困境,這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強的精神支撐。

 

密不透風的保護,會讓孩子更焦慮

 

兒童心理專家楊霞曾經指出:“家長的過度保護會使孩子多疑、焦慮,甚至抑鬱,社交也會出現嚴重的障礙。”

 

父母像直升機一樣盤旋於孩子的頭頂,事事操心,樣樣保護,就像打造了一座牢籠,隔絕了真實的生活環境,扼殺了他們應對挫折的能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困難和挑戰如影隨行,若不試著面對,只會強化孩子的逃避行為,也容易引起他們的焦慮。

 

央視熱門影集《鳴龍少年》的禹洋,就有一個保護欲過度的媽媽。

 

小時候的禹洋因為口吃,不愛開口說話。

 

有一次在語言課上,他被老師提問,戰戰兢兢地站了起來,冷汗一直從臉上淌下來,完全說不出話。

 

他雙手緊緊握著書,似乎都要揉爛了。

 

結巴了好一會,終於憋出了幾個字,頓時引來哄堂大笑。

 

看著同學們嘲笑的神情,他把頭埋得更低了。

 

即使不用直接面對別人,只要一響起電話鈴聲,他也會緊張得不知所措。

 

禹洋的社交障礙上了高中後始終沒有好轉,每次面對很多人,說話結巴得更加厲害,連呼吸都急促起來。

 

媽媽告訴他“口吃不算病”,事無鉅細包辦孩子的一切,只要他爭分奪秒地學習。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