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以後,斷念、捨物、離人

40歲以後,斷念、捨物、離人
value101 2024-07-10 檢舉

久而久之,他淪為了一個自己都討厭的廢柴。

也是在那個時候,他的事業跟著一落千丈,女友也離他而去,經歷這種種變故後,他決心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

他嘗試的第一件事,就是丟東西。

亂七八糟的衣服,一時興起購買的娛樂用品,落滿灰塵的吉他和音響,閒下來時要讀的進修教材……通通被他丟進了垃圾桶。

等到他把生活物品減至最少後,他沒有為丟掉那些東西而心疼,反而感覺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充實感。

 

此後,他開始在寬敞乾淨的房間裡愜意地享受時光,閱讀寫作、提升自己。

在短短兩年時間裡,他就逆襲成了公司的主編,也出版了暢銷書《我決定簡單生活》。

他在書裡說到:不是沉下心來才開始捨棄,而是捨棄才能帶來內心的平靜。

很多時候,人身邊多餘的物品越多,人生也越難獲得幸福。

因為過多的物品,只會讓你精力分散,最後被慾望所累。

就像梭羅所說:“一個人的富有程度,與他能捨棄之物的數量成正比。”

40歲以後,不必用物品填滿人生,該丟則扔,該捨則舍。

生命真正的豐盈,就在於不斷做減法。

當你的生活夠素簡,你能把精力空出來,去經營每一個不起眼的小日子,讓人生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

 

3

離人

在一檔綜藝中,孟非曾問李雪琴:你通訊錄裡有多少人?

李雪琴說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4600多。

 

對此,李雪琴自己也很無奈,她說很多人跟她只是一面之緣,但她卻不敢刪。

原因是怕有人忽然聯絡她,到時面子上過不去。

已過不惑之年的孟非,卻直接告訴李雪琴不必如此:

無論你有多大的歲數,到了什麼樣的高度,幾乎沒有人能做到毫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但我們能做到的是,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那些在乎我們和我們在乎的人。

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只會將你原本的世界攪得擁擠不堪。

離開無效的社交,才能把時間,花在真正值得的人事物上。

《敲門》一書中,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書裡主角是一位中年作家,很熱衷於交朋友。

每次有人登門拜訪,他都會迫不及待去開門,一邊跑,還一邊喊著「來了來了」。

可是每次來找他的人,不然就是請他幫忙寫條幅送上級,要不就是讓他去某個會堂捧場。

總而言之,來的都是一些求名求利之人,說的一律是為難他的事。

作家雖心裡不情願,但為了維繫關係,每次也都一一照做了。

 

也因此,求他辦事的人越來越多。

在一次次敲門聲中,作家逐漸失去了專心創作的時間,心裡也變得越來越煩躁。

於是他決定遠離這些人,閉門創作。

對於不請自來的人,即使他就在房間裡,他也不會去開門招呼。

就這樣,作家終於得以遠離喧囂,專心閱讀寫作,一段時間後,他就創作出了更優秀的作品。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以為朋友越多越好,於是拼命拓展圈子,結識朋友。

但經歷了一些事情就會知道,低品質的社交,遠不如高品質的獨處。

正如錢鐘書所說:門外的繁華,不是我的繁華。

40歲以後,就不要再跟一些話不投機的人,說些不痛不癢的話。

你要做的,就是把從這些人從你的圈子清理出來。

只有你的圈子乾淨了,你才能回到安靜之中,享受獨處,切身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有人說:

40歲前,要玩命地做加法,讓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40歲以後,這種狀態就要收斂起來了,要做一次減法,重新理清自己的人生。

人生上半場,我們累積了太多繁雜;

到了下半場,就要學會給關係來一次斷捨離。

就像林語堂所說的:生活的智慧,就在於逐漸澄清濾除那些不重要的雜質,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當你把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喜歡的人和事剔除後,你會發現,最簡單的日子裡,就藏著你後半生最好的活法。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