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不爭,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楊絳:不爭,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value101 2024-07-26 檢舉

1957年,年近半百的楊絳先生被委派翻譯《堂吉訶德》。

彼時,她從零開始學習西班牙語,到成功翻譯出《堂吉訶德》,用了整整二十年。正因慢工出細活,此譯本曾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甚至被當成國禮送人。

 

聲望之下,爭議也伴隨而來。同書另一位譯者董燕生對楊絳多次抨擊,說楊絳的譯法很多是錯的,還刪減了章節,並將其視為“反面教材”。

面對質疑,楊絳卻置若罔聞。當朋友替楊絳鳴不平時,楊絳打趣道:“我一點也不生氣,隨他怎麼說吧!”

直到後來,人們才得知,因為楊絳運用了“點煩翻譯法”的緣故,所以情節才會更緊湊。最終,爭議不攻自破。

而她的處事之道也應了自己翻譯的那句:“我與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不爭,不代表懦弱無能。而是一種處事泰然的心態,也是一種取捨有度的決心。

正是由於楊絳先生的淡泊名利,遇事不爭不搶,她才能在一次次的風雨起落中絕處逢生,活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苦短,靜而不爭,把心守好,默默耕耘,才能得到生活的厚賞。

 

01

父母面前不爭對錯,是孝順

楊絳先生曾說過:

“不要和父母爭論對錯,父母老了,要孝順。”

誠然如此。

對待父母,不妨多些理解與包容,不與他們爭對錯,往往更能體現我們的孝順和愛意。

但現實是,我們對外人禮貌周到,卻在親近的父母面前暴跳如雷,爭論不休。

最傷人的利器,就是一個人的言語。

真正孝順的人,懂得把最好的情緒和態度留給身邊最親的人,不計是非,不爭對錯,以寬容之心,營造和諧親情。

《禮記》中說:“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意思是說子女孝順父母,要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讓他們內心感到舒適和愉悅。

梁啟超就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

他的父親並不喜歡維新派的作風,常對家裡來客挑剔萬分。在和父親屢次溝通之後,雙方誰也沒說服誰。但梁啟超又不能拒絕來訪客人,也不想惹父親生氣。

面對與父親的隔閡,梁啟超並沒有究其對錯。而是在左思右想後,選擇了一個最優方案,重新為父親安排出一處單獨的居室。

 

這樣一來,有客人上門時,也不會驚擾到父親;沒有客人造訪時,還可以安享親情之樂。

既解決了眼下的問題,也沒有傷及父子之間的感情。

人到了一定年紀便會明白,家和才能萬事興。

倘若一味以自己的方式,與家人爭論不休,咄咄逼人,無異於將自己置於親情的對立面。

凡事退一步,多一點示弱,少一些計較,生活才能留有餘地。

家事無對錯,只有和不和。

不與父母爭對錯,是一個家庭和諧的基礎,也是子女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02

伴侶面前不爭輸贏,是幸福

知乎上有人問:“怎樣的婚姻生活更長久?”

最高讚回答是:不是三觀相合,而是不爭輸贏。

此話不無道理。

隨著時間推移,人的秉性習慣會發生巨大變化,再合適的兩個人,在瑣碎日常中也會滋生出各種問題。

幸福的家庭不是沒有矛盾,而是凡事不爭輸贏。

雙方懂得退讓,相互理解和包容,日子再艱苦也會被愛和溫情治愈。

 

《辛普森一家》裡有這樣一句話:

“如果你太好勝,永遠都不會快樂的。”

這句話放在婚姻中同樣成立。夫妻間常爭輸贏,贏了道理,卻輸了感情。

被錢鍾書稱作“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楊絳,很好地為我們詮釋了這一點。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曾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出國的輪船上,她和錢鍾書因一個小小的法語發音問題發生了爭執。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