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人深省的“鳥籠效應”:你什麼都捨不得扔,還談什么生活質量

發人深省的“鳥籠效應”:你什麼都捨不得扔,還談什么生活質量
value101 2024-07-26 檢舉

“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錢,買來許多不需要的東西。”

到了大理之後,沒有琳瑯滿目的商店,物質需求被降到最低。

麵包、果醬、酸奶都由鄰居們的作坊定時送來,於是逐漸沒有了購物的慾望。

寬寬說,我想起曾在城市最繁華街區的街燈下,看著櫥窗里昂貴美好的商品,心裡升起的是佔有的慾念,是得不到的沮喪,是要拼搏為了終有一天得到它的豪情壯志。

但當你真的凝視過一輪清澈的明月,會覺得擁有的一切都是束縛啊。

人這一生,需求有度,過則成災。

 

物質的豐盛,並不等同於生活的富足,學會節制慾望,才能在紛繁世界守住清歡。

懂得知足常樂,保持澄明之心,才能體驗生活最純粹樸質的美。

發人深省的“鳥籠效應”:你什麼都捨不得扔,還談什么生活質量

 

03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話題:有哪些人生道理是你過了很久才明白的?

有人回答說:

“曾經迷失在膚淺的物慾中,沉溺於攀比和炫耀。

 

直到走過更多的路,讀過很多的書,才真正讀懂那句,世界是自己的,與別人毫無關係。”

如今這個時代,人人都被慾望裹挾著往前走,但真正智慧的人,卻能擺脫物質的束縛,尋到心靈的自由。

錢鍾書在清華教書的時候,家裡除了一張桌子和白布墊的沙發,幾乎沒什麼家具。被下放改造時,除了幾張破棉被,就是滿袋子的書。

晚年時錢鍾書還曾囑咐楊絳,自己去世後,不舉行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一切從簡。

對他來說,人活於世,外在的一切都不重要,唯有內在的學識,精神的富足,才是立世的根本。

很喜歡的一句話:“只有當一切事物回歸簡單,人才有機會思考自己的生命。”

 

宋代詩人林和靖,常年隱居孤山腳下,靠賣梅子維持簡單的生活。平時或駕一葉扁舟來去自如,或倚在老梅樹旁,看白鶴起舞,活得灑脫且滿足。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家裡沒有電視機,地板光可鑑人,常穿的衣服就那幾件,吃簡單的餐食,卻建造了自己的小說帝國。

其實,一個人對物質的要求程度,恰恰反映他靈魂的豐盈程度。

真正通透的人,不為外物所累。

人生不是一場膚淺的狂歡,而是一種精神的修煉。

人生下半場最好的活法,是以清淨心活在當下,以自在心過生活。

從復雜回歸簡單,讓內心重回純粹,我們才能從更高的層面賦予生活意義。

發人深省的“鳥籠效應”:你什麼都捨不得扔,還談什么生活質量

 

泰戈爾有一首經典小詩:

有一個夜晚,我燒毀了所有記憶,

從此我的夢就透明了;

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

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一個人放下越多,越容易獲得快樂,負累越少,就越接近幸福的本源。

極簡併不是做苦行僧,而是讓我們拒絕成為慾望的奴隸。

有節制,懂取捨,於喧囂的世間,體會自己的風清月明。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