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是不要我了嗎?」4歲男孩葬禮真情流露,在場親人抹淚
2、7-12歲
這時候的孩子已經能逐漸明白什麼死亡了,對於死亡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逐漸能徹底明白了死亡的抽象意義。
這時候的孩子多半會非常恐懼死亡,會主動迴避關於死亡的任何話題,家長們此時最好別太詳談關於死亡的話題,即便討論也盡量用科學的敘述方式,別帶感情色彩,這時候孩子的心理建構還不太足以支撐對於死亡的理解。
此外也會有一些正面的影響出現,不少孩子因此開始強身健體,對於安全以及健康問題變得更積極主動,這對孩子成長發育來說也是好事。
3、12歲以上
到了這個年齡,孩子開始步進入青春期,無論生理上或心理上都開始趨於成熟,感情開始變得愈發細膩感性,對於死亡的認知也開始有更直觀切實的感受,既不想小時候後那種天真,也不會之前那樣恐懼。
直白點兒說,這時候孩子已經可以逐漸把死亡擺在一個相對平緩穩定的心理位置,也有了更全面、更理性的認知。
這時候家長應該多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在適當的機可以和還孩子進行相關的教育和溝通,同時也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對於死亡看法和心理感受,逐漸去穩定孩子的心理。
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時候該注意哪些面向呢?
註這幾個方面
★面對死亡,要坦誠的展現自己的悲。同時也要允許子流露自己的情緒。
★依照孩子不同的年齡段,選擇對應適當的方式進行死亡教,注意態度平和,和孩子說真話。
★如果孩子詢問,家長應該和孩子坦誠相待,小孩子可以和子說人走了,去了遙遠的地方,年紀夠大就和孩子簡單的說明死亡,到要注意,面對詢問不要用被“神」、「上帝」帶走了之類的言語,也不要選擇迴避搪塞,告訴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懂之類的話。
★讓孩子流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參與到葬禮或哀悼親人的事情來,在這段期間可以讓孩子更加真切的感受死亡,同時也能感受到來自親人的溫暖,對於孩子堅毅性格的培養和心理建設也都很有好處。
★鼓勵孩子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與人分享,這是可以幫助孩子更坦然的面對死亡,也能排泄因面對死亡帶來的恐懼和不良情緒。
★不同的孩子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每個孩子成長的歷程。性格多有同,對待死亡的看法也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因材施教」很有必要,對待孩子不同的情緒或性格選擇合適的方法很重要。
總之,兒童的「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家長不應該刻意迴避,反而應該在適合的時機和對孩子進行及時的教育、分享,這樣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才有好處,如果一切只靠孩子自己挖掘,那麼他受的痛苦將會呈現幾何倍增長。
我是幸運的錦鯉媽咪,在生娃帶娃的路上過關斬將。關注我,學習最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關於這方面的困惑,也可以私訊我。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您,為您解決一點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