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書萬卷的人,也沒有改變命運,這是我看過最好的回答

為什麼讀書萬卷的人,也沒有改變命運,這是我看過最好的回答
value101 2024-08-26 檢舉

紅學家周汝昌說:「以我的體驗,中國文化和藝術最忌一個字:死,最寶貴的是:活。要教活學生,就要教他們這種涵詠玩味的功夫,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讀死書。

閱讀和實際社會,工作實踐,家庭生活,結合起來,能夠變通,那麼讀書就改變了生活的點點滴滴,人生就變好了。

文字就像一滴一滴的水,融入大海,才不會乾涸。也就是,文章用到社會,才不會腐朽。

 

03

漫無目的讀書,會讓人繞圈子。

從前有一個少年,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他後來成為了社會變革的大人物。

還有一個少年,為了做聖人而讀書,因此他就成為了聖人。

為什麼要讀書?為了一張文憑,為了展現自己的才華,為了完成父母的安排,為了去大城市混幾天?這都是不行的。

讀書的目標,一定要非常清楚。你才能按照目標去讀書,從而取得成效。

在古代,很多讀書人,其根本是為了科舉。因此他們咬牙堅持,一舉成名天下知。後來做官了,改變了命運。

但是很多古人,讀書多年,並沒有科舉成功,又該幹嘛呢?這時候,只要修改目標,哪也能成功。

比方說,蒲松齡,多次科考,都沒有中。他就改行,寫小說,在《聊齋誌異》寫完的時候,他就成功了,做了文學家。

確定讀書的目標,就是確定改變命運的載體。並且,目標要跟隨自己的人生狀況,及時變通,不陷入死胡同。

04

獨自讀書,會缺少家庭發展的大版圖。

很多人,在家裡是一個人單打獨鬥的樣子。

讀完大學,他找到工作,然後把一家老小,都帶上。難免是氣喘吁籲的。

被一群不讀書的家人,拖累著,改變命運是很難的。

好的家庭,是每個人都會讀書,從而互相託舉,讀書厲害的人,總能走的更遠。

晚清的曾國藩,從爺爺開始要求讀書,父親也中了秀才。曾國藩站在父親的肩膀上,就中了進士。

北宋的呂蒙正,雖然不被父親善待,但是他的母親知書達理,是大戶人家。母親支持他讀書,呂蒙正後來就中了狀元。

春秋的孟子,小時候讀書偷懶,母親教訓了一番。母親把讀書,比喻成織布,只有循序漸進,才能有收穫。

生活在知識分子家庭,這肯定比普通家庭,更有出息一些。

幾個世代都讀書,那麼一代比一代強,家庭也有長遠發展。個人在家庭裡,就能如虎添翼。

 

05

同樣的一所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後來分成三六九等。

同樣一個家庭,養育的子孫,也分高低貴賤。

讀書改變命運,肯定是沒錯的,關鍵是你如何讀書,在什麼地方讀書,讀書後去幹嘛。

有一位管理專家說:“沒有層次的劃分,就不能分析也不能管理。”

管理好你的閱讀目標,閱讀內容,閱讀態度,用書方法,你也會脫穎而出。

先讀萬卷書,再走萬里路,自有好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