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後一個月,讀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和一切煩惱告別

2024年最後一個月,讀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和一切煩惱告別
value101 2024-12-12 檢舉

不知不覺,2024年只剩下最後一個月了。

在過去的11個月裡,你是否也經歷過很多至暗時刻?

或許是感情的失意,前途的迷茫,又或許是人生的瑣碎,事業的低谷…

失望、焦慮如烏雲罩頂,讓你我驚慌失措,卻又無處可逃。

人世間的命運,彷彿就是一場場輪迴,每個時代中的人們,都各有各的磨難與考驗。

正如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所說:“每一個人都是他時代的產兒。”

茨威格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與文學。

然而,見證過歐洲文化、科技的繁榮後,接連遭遇兩次世界大戰,半生顛沛流離失所。

瞬息萬變的處境,令他百感交集,他將個人命運與時代融為一體,在自傳《昨日的世界》中,記錄了一代人的命運浮沉。

昨日的世界,也是今日的鏡像,大多數普通人都能從中領會到似曾相識的痛苦與迷茫。

人這輩子,注定躲不過苦難,逃不掉厄運,你我隨時都有可能承受來自命運的暴擊。

但正如書中所說:“只有經歷了光明和黑暗、和平與戰爭、興盛和衰敗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過。”

2024年最後一個月,讓我們一起走進《昨日的世界》,和現實中的煩惱告個別。

 

1

生活的平靜

不過是命運的僥倖

書中提到,生於奧地利的茨威格,正好趕上了歐洲的黃金時代。

那時候,科技蓬勃發展,城市一派繁華,大多數人都有穩定的工作和住處。

人們的生活條件日益發達,街道燈火輝煌,電話直通遠方,尋常百姓家也用得起新興家電。

文化產業也愈發繁榮,民眾經常光顧劇院和音樂廳,購買書籍和畫作,參與各種藝術展覽。

大家在街頭巷尾談論的話題,向來無關國家大事,而是劇場上演的劇目或某個演員的八卦。

置身這般太平盛世,人們漸漸活成了溫水裡的青蛙,天真地以為日子會永遠安穩下去:

年少努力學習,長大踏實工作,閒時娛樂消遣,老來安享晚年,波瀾不驚地緩緩走完一生。

即使在一戰初期,人們親眼看到軍隊的大砲時,也未曾動搖過這份信念。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遇刺,整個歐洲進入警戒狀態,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老百姓眼看著武裝士兵湧入城中,卻絲毫不擔心,他們認為紛爭很快就會結束,根本不會影響正常生活。

年輕的新兵走上戰場時,也幻想自己會如騎士般一擊必殺,速戰速決,早日凱旋。

然而,戰爭的殘酷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像,以往的美好,瞬間被摧毀成了一片廢墟。

戰壕裡遍佈絕望的傷員,士兵們往往還沒看到敵人,就被遠處射來的砲彈擊得粉碎或炸成殘廢。

列車上擠滿逃亡的人,無論是醫生、律師,還是農民,都灰頭土臉地靠在一起,像是要被拉往屠宰場的牲口。

城中貨幣貶值、物資短缺,食品和燃料嚴重匱乏,一枚雞蛋的價格抵得上過去一輛豪華汽車。

街上的櫥窗被洗劫一空,行人們個個面黃肌瘦,穿的衣服也是用麻袋或舊窗簾改造而成。

曾經富麗堂皇的飯店和劇院,如今更是變得破敗不堪,死氣沉沉。

面對戰爭留下的千瘡百孔,人們這才驚醒:生活的平靜並非理所當然,不過是命運的僥倖。

正如茨威格所說:“命運之手隨時隨地會把我們攫住,把我們拽入到它永不滿足的戲弄中。”

而無論置身哪個年代,一般人都難逃被苦難擺佈的厄運。

如今的你我亦是如此,搭上高速發展的列車,以為往後的每一步注定都是上坡。

誰知,一連串突如其來的變故,令每個人都措手不及。

尤其是過去的一年裡,世界各地戰爭不斷,全球局勢混亂,到處人心惶惶;

AI技術全面崛起,無數產業遭受動盪,經濟日益蕭條,樓市也陷入低迷;

年輕人就業迷茫,中年人慘遭裁員,老年人也延遲退休,人人都被捲入了未知的漩渦。

經濟情勢在變,產業風向在變,生活方式也在變,誰也猜不透,自己會被命運的狂風吹向哪裡。

我們能做的,只有接受意外,擁抱無常,隨時準備抵禦苦難的突襲。

 

2

越是身處低谷

越要穩住自己

經歷過戰前和平的茨威格,內心始終有強烈的責任感。

他認為逃避眼前的悲劇,屈服於一時的苦難,是一種懦夫行為。

更何況,早在戰爭爆發前,他就見識過現實的跌宕。

自年少時起,他便心懷作家夢,卻在寫作道路上處處碰壁。

他發表的詩作大都反響平平,筆下的短篇小說幾乎無人問津,就連創作的劇本也因主演去世、排演延期等不了了之。

但一次次的失望,沒有打擊他的信心,反而磨礪出了他堅強的意志。

他始終不肯輕易放棄,繼續苦苦鑽研寫作技巧。

年過三十後,他終於憑小說成名,接到了各大報紙的約稿。

後來,戰爭爆發,他只好背井離鄉,遊蕩在歐洲各國艱難求生。

這段期間,他看到了民不聊生的慘狀,也遭遇過飢寒交迫的窘境。

最困難的時候,他被迫住到鄉下,房子頂部漏水,四處透風,也沒有煤炭取暖。

一到冬天,他只能窩進舊棉被裡,用凍得發紫的手指寫作,每寫一頁就得把手放進被子裡暖一暖。

但他早已明白一個道理:跌宕起伏之時,人的心越穩,腳下的路才越順。

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把所有的磨難,當成對自己心性的一種鍛鍊。

逃難途中,他每到一個國家,都會四處拜訪名家、累積創作素材。

他用自己的紙和筆,如實記錄下戰爭中的暴行,鼓勵人們面對苦難。

他也積極地聯繫各國好友,希望能與他們一起重建歐洲文化。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