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後一個月,讀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和一切煩惱告別
他也積極地聯繫各國好友,希望能與他們一起重建歐洲文化。
他運用自己的影響力,給了無數民眾信心與支持。
很多人像他一樣,不逃避,也不屈服,最後撐到了戰爭的結束。
後來,光明的日子重新到來,生命的秩序得到恢復,每個劫後餘生的人,都從地獄回到了人間。
茨威格激動地在書中說:
一個新的世界已經開始,我們還很年輕,我們對自己說:這將是我們的世界,一個我們夢想中的一個更美好的、更人道的世界。
越是艱難時,越要把心定下來,跟苦厄的境遇默默對峙。
等你熬過去了,就會發現:這世上沒有永不破曉的暗夜,也沒有不可逾越的寒冬。
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意外和變故,讓你我始料未及。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會本能地選擇抗拒,不願接受,結果在泥沼中越陷越深。
有人卻鼓勵自己咬牙堅持,跟命運周旋到底,最後一步步逃離低谷。
成年人的世界,多的是迫不得已,多的是無可奈何。
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不如堅韌地與生活對撞,奮力地跟苦難搏鬥。
只有迎難而上的人,能撐過種種不確定的考驗,等來命運的善待。
3
人只有不斷往前走
苦難才會後退
書中提到,長達四年多的一戰結束後,茨威格開始專心創作自己想寫的內容。
他的成就一年比一年高,作品深受讀者歡迎,也被改編成了戲劇、電影。
他開始到處出席活動、巡迴演講,順便參觀名勝古蹟、結交有才學的朋友。
他還買下了舒適豪華的住處,在裡面放滿高價買來的名人手稿和畫作。
生活和事業上的順遂,逐漸撫平了他在一戰中留下的創傷。
他和大多數人一樣,堅信戰爭已經永遠結束,世界終將走向和平。
然而,苦難如潮,總是一波接著一波,不知何時停歇。
和平狀態僅維持了短短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突然爆發。
戰火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無辜民眾再次被捲入水深火熱之中。
身為猶太人的茨威格,不僅被驅逐出自己的家鄉,也徹底失去了自己的國籍。
他被迫跟親友斷了聯繫,忍痛拋下辛苦蒐集來的收藏品,開始在英國、巴西流亡。
與上一次不同的是,他如今年逾花甲,身體不再年輕,靈魂也不再充滿激情。
過去所擁有的一切都被粉碎,使他感到了一生中從未有過的孤獨與絕望。
在他最為心灰意冷之時,他想起了他尊敬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戰爭前夕,他與佛洛伊德相識,對方當時已罹患口腔癌,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儘管病魔折磨得佛洛伊德難以進食、口齒不清,但他依舊強打精神,繼續伏案工作。
他也拒絕服用安眠藥或註射麻醉劑,擔心藥物會抑制自己的精神,擾亂自己的思考。
直到臨終前,他仍在堅持與後輩們見面,向大家傳達自己的想法。
身為精神上的英雄,佛洛伊德給了茨威格極大的鼓舞。
茨威格意識到:“假如我們的見證能讓下一代對那個分崩離析的世界,有哪怕一星半點的真實認知,那我們也算沒有枉度此生了。”
於是,他克服生活的窘迫、精神的壓力,寫完了這部自傳,試圖以文字的力量傳達希望。
他在書中說:“我們沒有必要因為世界變得荒誕,而自己隨之變得乖戾。”
很多時候,苦難就像燒不盡、砍不完的野草,你解決了舊的挫折,又會冒出新的困擾。
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卻又碰上產業不景氣,每個月到手的收入大幅縮水;
兜裡終於存了點兒錢,卻又遭遇房價下跌,高額房貸還得雷打不動地還完;
人到中年該有的都有了,卻又發現壓力也跟著變大,孩子的教育、父母的養老都得操心。
人這一輩子,就是一趟關關難過,步步難行的旅程。
你我都無法預知下一步會發生什麼,又何時才能徹底熬出頭。
只是,苦難可以壓彎我們的臂膀,卻永遠壓不垮一顆滿懷希望的心。
眼裡有光,心中有期待,任憑挫折來來去去,你都能不動聲色地跨過一道道坎。
最後一個月裡,跟煩惱告別,將苦難清零,把所有的痛苦和糾結都留在過去。
再艱難的日子,都會停留在昨日,明日終將是美好的,未來總歸是有希望的。
▽
1942年,寫完《昨日的世界》後,茨威格選擇以體面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目睹家園淪陷的痛苦,常年浪跡天涯的顛簸,已經耗盡了他心中的能量。
但他的離去,並不意味著向苦難低頭的絕望,而是像徵著由自己掌控命運的希望。
他在遺書裡也依舊鼓勵大家:“願他們經過這漫漫長夜還能看到旭日東升!”
80多年過去,如今的我們,也面臨新時代下的混亂與變化。
但過去的經歷無論好壞,都已隨風而逝;未來的日子尚無定數,一切皆有可能。
2025就要到了,各種不確定性,還會擾亂我們的生活,層出不窮的意外,也會繼續向我們襲來。
但只要你敢於從谷底反彈,永遠心懷希望,就不會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
點個讚吧 ,2024年最後一個月,記得提醒自己該翻篇的翻篇,該釋懷的釋懷,輕裝上陣,不斷向前。
無論生活如何變化,不沉湎過去,只著眼於未來的人,才能跟上節奏與命運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