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越低的人,叫得越狂
曾仕強教授談過一個觀點:
越不懂道理的人,講話聲音越大、越霸道,因為他所知很有限。可是知道越多的人,就越小心,越不敢武斷。
生活裡還真如此,許多人沒讀過幾本書,就大聲嚷嚷這個世道是如何;沒見過多少人,就敢斷言別人的高低與是非。
麻雀只看枝頭,聒噪不斷;雄鷹見過長空,沉默不語。
說穿了,一個人認知越低,叫得越狂。
01
之前,翻過一本雜書《宋人軼事彙編》,裡面寫了一個縣令,叫做鍾弱翁。
他認為自己的書法無人能及,瞧不上任何人的字。
他還有個癖好,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對人家的匾額評貶一番,並重寫一副將其替換。
然而,他的字實在一言難盡。
有一次,他與一眾官員經過廬陵的一個山中寺廟,看到一座高閣樓。
閣樓上的匾額上寫著「定惠之閣」四個字,但落款的姓名卻模糊不清。
鍾弱翁一看,嘖了一聲,說這字筆勁疏鬆,實在不雅,便讓僧人將匾額取下。
結果,待僧侶將匾額擦拭乾淨,眾人發現這竟是顏真卿寫的。
鐘弱翁頓覺顏面掃地,困窘不已。
滿罐子水不響,半罐子叮噹響。
見識貧乏的人,往往喜歡誇耀自己,貶低別人一無是處。
這種人往往陷入了一種心理效應:達克效應。
這是一種認知偏差,指能力不足、認知程度低的人,會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認為自己比實際情況更聰明。
實際上呢,洋洋得意的他們,只不過在暴露自己的無知。
王小波說自己年輕的時候讀蕭伯納的劇本《巴巴拉少校》,對其中一段戲感觸很深:
工業巨頭安德謝夫老爺子,見到了多年不見的兒子斯泰芬,問他擅長什麼。
這個年輕人明明在科學、文藝、法律等一切方面一無所長,卻大放異彩說自己有一項長處:會明辨是非。
老爺子不滿地反問:「明辨是非」這件事難倒了一切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怎麼什麼都不會的你,就會明辨是非呢?
一句話懟得兒子啞口不言。
這應了一句話:無知比知識更容易讓人自信。
人吶,不怕讀書少,見識淺,但怕自己的斤兩還上不了秤,就瘋狂叫囂自己多厲害。
真正層次高的人,都會收斂幾分張狂,因為他們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02
梁漱溟根據《莊子·達生》,將人的修為分成四個層次:
第一階段: 沒什麼底氣還氣勢洶洶;
第二階段: 爭強好勝,指點江山;
第三階段: 雖然好勝的跡像看上已然全泯,但是依舊容易衝動;
第四階段: 學會示弱,身懷本事,內斂謙人。
大部分人都處於前兩層。
不管自己是一竅不通,還是一知半解,他們熱衷於駁斥,喜歡在言語上戰勝別人。
跟大家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