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依然「跟媽親」的孩子,來自這3個家庭
正因有她托底,養成了李文秀穩定勇敢的內核,讓她有底氣去經歷、去犯錯、去探索自我。
很喜歡一句話:“父母的愛,永遠是孩子墜入深淵時觸底反彈的勇氣。”
孩子犯錯時,就如同受驚的小鹿,整個人既愧疚又不安。
一味採取批評、責備孩子的方式來進行管教,只會得不償失。
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容易帶給孩子心理創傷,造成與孩子離心離德的局面。
家是講情分的地方,而不是論對錯的辯堂。
教育孩子,寬容比吼罵更有力量。孩子犯錯,與其以指責的方式將問題變大,不如將問題變成一次成長的契機。
父母的寬容與接納,是具有修復性的。它可以撫平孩子內心的擔憂與恐懼,也能讓孩子生出勇敢與明媚,從而敢於探索、敢於冒險,向上成長!
來源:視覺中國
父母相愛的家庭
古語有云:“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
這句話用來形容盧昱曉的家庭再適合不過。
看《我家那閨女》時,就被盧昱曉的原生家庭吸引了:爸爸儒雅沉穩,媽媽溫柔慈愛,一家人圍坐在沙發前談笑風生。
盧昱曉家裡有如此溫馨的家庭氛圍,離不開爸爸媽媽之間彼此牽掛的愛。
剛戀愛時,儘管工作繁忙,盧爸爸也會擠出時間和盧媽媽吃飯,每個週末還會捧著玫瑰花接愛人約會。
即使結婚二十多年了,仍會為妻子準備小禮物。
他關心妻子的喜好,和女兒一起挑選禮物時總能直接選出妻子所愛。
盧爸爸獨自帶女兒出去玩,分別時,他會依依不捨地求抱抱;見到好看的風景,會感嘆妻子要是來就好了。
和妻子一起跳舞,他的目光會全程盯著妻子;最難得的是,他會在婚姻裡肯定妻子的付出,記得妻子的犧牲。
愛人如養花,在丈夫寵愛下的盧媽媽,溫柔嫻靜,五十多歲仍活得像個孩子。
在父母的愛滋養下的盧昱曉,也特別會對父母表達愛。
她會寫浪漫的詩感謝媽媽,食物會先吹一吹再餵給媽媽,每次出門都會和媽媽親親。
在得知媽媽為了家庭擱淺了自己的嗜好後,她會主動為媽媽準備驚喜晚會,鼓勵媽媽做自己。
教育家約翰·杜威曾說:“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的確,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關係,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定海神針”,也是成長的指南針。
父母相愛,家庭氛圍是輕鬆溫暖的,孩子沐浴在這樣的氛圍裡,見過愛與被愛的樣子,知道什麼是愛,也知道如何表達愛、付出愛。
在成年之後,他們會複製父母相處的模式,將這份愛回饋到自己的愛人與家人身上。
而如果父母長期劍拔弩張,孩子就會喪失安全感,一生都在親密關係裡重複糟糕的相處模式,痛苦難癒。
所以,如果父母真的愛孩子,一定要先好好相愛!
來源:視覺中國
心理學家威拉德·哈利,曾提出一個概念叫做「情感銀行」。
在他看來,人與人之間有一個情感帳戶,餘額越多,代表雙方感情越好、關係越親近;餘額越少,代表彼此感情越差,關係越疏遠。
而帳戶餘額的多少,往往取決於彼此之間的相處模式。
讓對方開心一次,餘額就多一點;讓對方難過一次,餘額就會少一點。
應用在父母孩子的關係上,也是如此。
父母若是長期責備、否定孩子,只會消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帳戶,導致親子關係疏離;
反之,父母的肯定、捧場,則是往孩子的情感帳戶裡充錢,成為親子關係穩固的連結。
一對好的父母,勝過100場感恩教育。
先有好媽媽,再有好孩子。如果你想養出一個「跟媽親」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往親子帳戶投幣,建立自己與孩子的情感連結。
對孩子多捧場少掃興,多擁抱少指責,孩子才能感到快樂自由;與伴侶多恩愛少爭吵,孩子內心才能安穩。
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內心陽光溫暖、輕鬆自由,會本能地選擇親近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