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千萬不能禁止孩子玩手機?建議看看這篇文章
你有過這樣的時候嗎?
孩子蜷縮著腿在沙發上抱著手機,全神貫注地打遊戲。
你聲嘶力竭地喊他吃飯。
但他連頭都不抬,你氣急,上前奪走了他的手機。
他立刻開始在沙發上撒潑打滾,不給手機就不停止哭鬧。
你氣得火冒三丈,但仍無計可施。
這是當下許多父母所面對的困局。
許多爸爸媽媽因此把電子產品視為洪水猛獸,覺得孩子一旦沾上了它,後果不堪設想。
但對於這一點,哈佛博士希米康卻有不同的看法。
身為知名兒童精神科專家的她,無論身在何處總會被問到類似的問題:如何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
這個問題正困擾著億萬父母。
對於它,希米康在這本《螢幕時代:重塑孩子的自製力》中給了答案。
她認為問題核心不在於使不使用,而是如何正確使用電子產品。
教導孩子適應與電子產品的關係,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上癮的真相
孩子對電子產品上癮的真相是什麼?
在1950年代,科學家做了一個科學實驗。
他們先在小白鼠腦部負責產生多巴胺的區域植入了一對電極。
然後再在小白鼠的籠子裡放置一根槓桿。
小白鼠只要碰到槓桿,就會刺激到腦中的電極產生多巴胺。
多巴胺是大腦分泌的一種神經化學物質,能夠帶給身體愉悅感。
然後令人咋舌的一幕就出現了。
小白鼠們開始瘋狂地撞擊槓桿,一天要撞7000多次。
由此科學家得出結論:動物會專注於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的行為。
大腦會自然地記住哪些行為給我們帶來了愉悅感,然後渴望更多。
「成癮」這件事,就是這麼來的。
它是人腦獎賞迴路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的本能。
所以它才那麼根深蒂固,難以拔除。
孩子們在各種遊戲、視訊平台上都得到了快樂,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
久而久之,對電子產品開始欲罷不能。
同時,青少年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他們更渴望獎勵。
網路公司抓住了這一點,為孩子們狠狠提供了情緒價值。
正如書中所描述的:在每個螢幕的另一端都有一個完整而龐大的工作團隊。
他們的工作目標就是要讓每個使用者對自己公司的產品上癮,瓦解人們的意志力。
這就是青少年對電子產品上癮的真相。
禁止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可行嗎?
了解了這個真相後,我們就會明白:
完全禁止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其實是跟人腦的獎賞機製做對抗,是跟本能做對抗。
我們怎麼可能能戰勝得了本能呢?
知乎上有位母親的敘述十分真實:
把孩子的手機沒收掉,不再讓他玩。
一開始的時候,他好像確實乖了,看著也順眼了許多。
但過沒多久,保準再犯。
只是從躺在床上玩兒換成偷偷玩,白天在學校借同學的手機玩兒;
晚上在被窩通宵玩兒,從「地上」轉入「地下」。
痴迷程度非但沒有減低,反倒是越來越深。
久而久之,親子關係都可能出現嚴重問題。
所以,一刀切,很多時候不但沒辦法解決問題,還會製造新的問題。
並且,現在的孩子將要面對的世界與過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有所不同。
網路打破了地域上的隔閡,幫助我們和外界溝通、還能讓我們學到更豐富的知識、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作者希米·康一家住在加拿大,而他們的親戚遠在英國、美國。
雖然兒子們跟表哥、表哥不常聚在一起,但他們因為常一起上線玩兒遊戲仍親密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