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麼都沒興趣?你可能陷入了“假性低慾望”
最近,我相信很多人有過這樣的感受:
以前有錢總想買個口紅、面膜、衣服,買了就開心,可現在什麼都不想買了。
以前週末有空就去做美甲、做頭髮,可如今有了白髮也不想染,忽然就不再容貌焦慮了。
以前假期喜歡各處拍照打卡,現在門都不想出了,只想待在家裡。
在某種程度上,感覺生活毫無意義,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彷彿陷入無盡的低迷中......
有人說這是躺平,有人說是擺爛,有人說是憂鬱了。但實際上,這些無欲無求的表現,其實是一種「假性低慾望」的狀態,面對生活的重壓和未來的不確定時,藉此來逃避一些煩惱。
但這終究只能解一時之困,歲月疾馳中的風雨,總讓人防不勝防。唯有試著積極改善,才能在向前走的日子裡,重新奪回對生活的掌控權。
來源:視覺中國
那些失去的慾望,
容易導致意義感的匱乏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強烈的渴求,但當現實遭遇挫折和困難時,很多人會選擇採取遠離慾望的方式,來避免更多的不確定性,但也壓制住了未來的諸多可能。
有網友分享自己降低物慾後,也不想創造更好的物質生活了。以為沒有太多慾望,就不會被外在評價綁架,不被繁重的工作所累。
但事實卻很札心,斬斷了與慾望的連結後,生命的意義感也消失了。
「不願意注意自己的形象,不願意去和他人主動溝通,也不願意去挑戰工作的難題,更不願意去投資自己,把時間'浪費'在看似無用的事情上…”
長期被低慾望所牽引,就會逐漸被虛無和困惑所擾。生活的細節和追求,變得毫無意義可言。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生命本就是一團慾望。”
如果慾望之火熄滅,目標和夢想就會蕩然無存,人們的生命力也會慢慢凋零。
不由想起作家馮唐說起母親的故事。
母親身體狀態越來越差的時候,信念也隨之崩塌,伴隨而來的是慾望的逐漸消逝。
就算馮唐故意說起母親以前心心念念的事,比如出差之前,他跟母親說起涮羊肉,以及去旅行的計劃,可母親依然無動於衷,直至最後生命迅速走向終結。
因此人一旦沒了慾望,就容易迷茫與不知所措,繼而產生新的空虛。
所以無論何時,保持適當的慾望,人才會有向前的動力。
來源:視覺中國
假性低慾望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心理學認為,假性低慾望表面上看起來是對生活中的事務、目標或人際關係沒有興趣或慾望,但實際上這種狀態更多是由於內心的恐懼、挫敗感,或者過去的失敗經歷所導致形成的一種防禦機制。
換句話說就是,雖然假性低慾望不是最佳處理問題的方法,但某種程度上卻保護了自我,可以暫時減輕和緩解心理負擔。
《低慾望社會》書中有片段引人深思。
當許多人懷著高期待進入社會,卻因經濟觸底最終四處碰壁,在經過生活的無數次鞭笞後,這些人慢慢開始對一切失去了妄念,什麼都不為所動。
每天不是沉迷於虛擬世界宅家打遊戲,就是躺平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