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同學聚會,飯桌上幾乎沒有女性了”
前幾天,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一則影片。其中有個細節。
一位受訪者提到,自己的同學會,從很多年前開始,餐桌上就已經沒有女生了。
剛開始在微信群組裡大家還很熱絡,但到了真的張羅聚會的時候,女同學們一個個就開始支支吾吾,不確定有沒有時間。
只剩下男同學興致勃勃。
這句話一下就擊中了我。
曾經有朋友問我:你身邊38+左右的中年女性在幹嘛?
一時間,我竟答不起來。
那些年輕時常組織聚會的同學、朋友,如今十次才能叫出來一次。
除了一些需要夫妻並肩出席的婚禮、遛娃等社交場合,好幾個月都見不到她們的身影。那她們都去了哪裡?
從社交場合上
集體消失的中年女性
其實說起來,女性從社交場合消失最明顯的節點,大概是從她們的身分轉變為妻子、母親開始。
婚育和家庭帶來的對時間、精力的擠壓,讓大部分女性不再自由。
曾有一部紀錄片,拍攝了一位女性的一天。
每天早上六點,她就得起床,趁著丈夫小孩還沒醒,準備一家人的早餐。
七點,丈夫孩子起床,她的工作還沒結束,先監督孩子穿衣服洗漱。
做完這些後,丈夫已經去上班了,她還沒吃一口飯,忙著餵飽孩子,送孩子上學。
然後她才有時間收拾自己,出門買菜,再回家收拾家務,洗衣服、洗碗、打掃。
下午四點,又要接孩子、準備晚餐、催孩子學習、輔導作業、收拾殘局……忙完這些已是深夜。
然後隔天一睜眼繼續重複,沒有氣口,也永不停歇。
而這僅來自於家庭事務的重擔,如果還是職場女性,每天還需風裡來雨裡去地上班和下班。
中間還要穿插照顧老人、人情往來、家長短。
剩下的時間寥寥無幾,哪裡還有精力說走就走,參加各種聚會。
說句很札心的話,真正屬於中年女性的時間,大概只剩熬夜了。
這幾年,我也發現了,已經中年的我好像也沒什麼社交了。
偶爾想出去好好放鬆一下,或是找些朋友談天說地,卻突然發現,誰的時間都湊不到一塊。
於是漸漸形成心照不宣的規則:
平日、上學日預設不邀約,週末需提前打招呼,安排時間。
來源:視覺中國
但即便是提前約好了,也難免會因為家裡的各種突發狀況而臨時取消,或是被迫中斷。
「孩子突然不舒服」「要送東西給老人家」「家裡漏水了」...
過去促膝長談的朋友,如今只能在微信上匆匆寒暄幾句,或只有在節日送祝福。
但更多時候是安靜無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每個人也有難以言喻的生活壓力要面對。
這樣的改變,難免讓人五味雜陳。
而這或許就是女性步入中年的必然代價:
在各自具體的生活面前,友誼和社交早已不是我們的優先順序。
被迫陷入
女性困境的循環
以前看過一句話,是這麼形容女性友情的:
“女性友誼的三次告別是,戀愛、結婚、生孩子。”
確實,相較於男性,女性的確容易受困於「母職」的身份和責任之中,無法掙脫。
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有一個情節讓許多人印象深刻。
黃亦玫對蘇更生說:“很久沒有人叫過我的名字了,我不希望黃亦玫這個名字,被小初媽媽代替。”
自從結婚後,黃亦玫三年沒有上班,整天圍繞在家庭瑣碎的日子裡,不僅失去了自由,就連自己的名字也漸漸被遺忘。
這是黃亦玫的困局,也是現實中無數中年婦女的縮影。
她們被婚姻和家庭佔據大部分時間,犧牲奉獻,失去自我,還要承受外界的各種偏見與輕視。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常有讀者向我感慨:
“自從結婚有孩子以後,自己好像就低人一等,成為社交金字塔的最底層。”
有時候挺羨慕老公的,可以每天呼朋喚友,還有一群好兄弟一起玩,而我出去一趟,就要做好面臨各種眼光的準備。
有工作的時候,別人會問:“你這麼忙,還有時間陪伴孩子嗎?”
沒工作的時候,又被人教育:“你不擔心這樣,會和社會脫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