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了35歲,一定要「出走」3次

人過了35歲,一定要「出走」3次
value101 2024-12-30 檢舉

人生贏家的行為方式:擴大認知半徑,明確能力半徑,減少慾望半徑。

 

——“言論”,《讀者》2024年第14期

暢銷書《旅宿》裡講了一位畫家的故事。

他生活窮困潦倒,家徒四壁,為了謀生,弄得身心疲憊不堪,於是背著畫箱去深山,試圖藉此逃離現實的殘酷。

不料突來一場大雨,他誤打誤撞進入古村落,入住一家神秘的旅館。

在那裡,他遊覽自然風光,聽匪夷所思的傳說故事,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品嚐特色美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鬆。

枯萎的靈感得到滋養,注入生機,重拾起對外界的敏銳度、感悟力、創造力,最後帶著希望踏上旅程。

有時候,換個環境,磁場變了,能量流轉加快,力量強了,命運也變好了。

不走出去,你眼前的就是世界,而走出去,世界就在你眼前。

而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從弱者成長為強者的契機,就始於這三次「出走」。

 

來源:視覺中國

 

走出“舒適圈”,提高“反脆弱力”

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說過:“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

人都有惰性,在熟悉的領域裡做事不費力,輕鬆自如,而越得心應手,越喜歡重複做會的事情,也就越發趨易避難,對真正的困難視而不見。

但這是一個技術、知識快速迭代更新的時代,止步不前,所擁有的經驗、技能快速貶值折舊,昨天的看家本領可能成為明日的過氣產品。

長期這樣下去,原先再如何優秀,日後難逃遺憾出局。

學會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主動擁抱不確定,持續輸入新事物、新知識,革新升級,讓自己處於「日日新,又日新」的求知狀態,方可擁有一方立足之地。

看過一位網友分享的故事。

他原本有一份輕鬆的工作,工作節奏慢,朝九晚五,是他人眼中的「鐵飯碗」。

然而他知道這份職業天花板低,安全係數低,隨時可能被取代。

為了提升綜合競爭力,他主動申請輪崗,私下報班學習,看教學視頻,了解、使用AI,精進英語、excel、ppt等技能。

此外,他在上下班途中還會聽播客,接收不同行業的資訊訊息,且時不時跟朋友就某個觀點開展辯論,記錄所感所悟,複盤所學所得。

多年以後,憑藉多面手的優勢,他順利接住大公司遞來的橄欖枝;而跟他同單位的人,在安逸中喪失學習能力,慘遭淘汰出局。

拒絕舒適安逸的溫水區,對世界保持好奇心和進取心,多折騰、挑戰陌生的領域,學習新技能,精進強項,擴大蓄能池。

如此,你才能跟時代同頻,讓路越走越寬。

 

來源:視覺中國

 

遠離毒社交,換個能量場

心理學有個「黑洞人」的概念:

說的是有些人遇事喜歡抱怨,不斷向外散發消極能量,如黑洞般將周圍的人拉入深淵。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