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要遠離多巴胺,靠近內啡肽
![中年以後,要遠離多巴胺,靠近內啡肽](/photo/articlePhoto/162994/photo_16299420250211121424.jpg)
這說明大家明知道,那些正確的事往往會有些痛苦,但不少人還是會順應本性,選擇逃避和即時滿足,哪怕事後感到焦慮自責。
所以幸福的本質,是擁有管理痛苦的能力,也就是願意麵對痛苦、轉化痛苦,迎接內啡肽稍微滯後帶來的幸福。
來源:視覺中國
就如《小小浮浪人》的作者小小,她出身寒微,但一步步掙脫禁錮的痛苦,終究實現了自我救贖。
小小出生在一個窮山溝裡,10歲以前的她,不僅吃不飽穿不暖,還經歷了被繼母虐待、被迫輟學、失去父親等一連串的打擊。
她早早進入了社會,陸續做了收銀員、銷售、客服打雜等十幾份工作,直到18 歲時受到一位出租車司機的激勵後,她燃起鬥志,決心參加成人高考。
那段時間,只要不工作,不管是否假日,小小幾乎都在家學習。
相較於一般人,十三歲就輟學打工的她,若想要達成目標,痛苦無疑是加倍的。
所有熬過去的痛苦,都成了能通往更大世界的新起點:她成功拿到了北大心理學的自考本科學歷。
從輟學童工到香港理工大學的博士,這一路她不僅要擺脫原生家庭的精神烙印,還要在向上向外的求學歷程中,一點點顛覆和重塑過往的認知,而這些,無一項不是痛苦的。
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如果從正面的角度看待痛苦,相信自己擁有解決困境的能力,就能面對痛苦,感受過程中的幸福感。
對於過早進入社會,小小認為學得了「進入一個新環境,會迅速調整好自己,複盤並反思如何與新群體共事」的能力;
對於原生家庭的痛苦,她也學會了放下:“放下幻想,過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期望他們能夠做出彌補。”
主動求變,總是痛苦的,但這是能夠助推我們成長,釋放深層的成就感的有益之痛。
面對讓你痛苦的事,從正面的方面去看待它、克服它、轉化它,只要熬過去,那麼內啡肽的釋放就會讓痛苦轉化為成長,進而能轉化為持久的幸福。
重塑自己,把握幸福
躺平,意味著儆顧自己的初心與愛,隨波逐流。
選擇躺平,意味著失去了「人生無限可能,我還可以」的自信,失去了奔向熱愛的內在驅力,也就更容易失去方向,容易沉迷於多巴胺類的快感。
然而,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人是一點點強大起來的。
我們的選擇很多,不要忽略了當下。
當下每做的一件事,都是在多巴胺與內啡肽之間的選擇,都是在短暫快感與持久幸福之間的一次選擇,都是在崩塌與成長之間的選擇。
而我們的行為帶來的回饋,會影響我們的身心狀態:可能是疲於奔命、容易放棄、空虛焦慮的低谷期,抑或是心情愉悅、行動積極、有幸福感的高能期。
這些狀態與我們下次選擇之間,又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因果關聯。
如果拉長人生時間線就會看到,一個個並不短暫的循環狀態,決定著整體人生走向,或正向,或負向。
這就是為什麼當時明明還在同一起跑線上稱兄道弟的人,幾年之後卻會相差甚遠。
來源:視覺中國
人到中年,可能會面臨種種難以迴避的人生困境:失業、債務纏身、疾病。
但要保持好的心態,持續努力,就能留有一些可供主動選擇的空間。
前路其實不混沌,只需要清醒選擇有些痛苦但正確的事,進入正向循環。
中年以後,要遠離多巴胺,靠近內啡肽。
因為內啡肽帶來的不僅是快樂與幸福,更是源源不絕的重塑自我的能量:
不虛度時間的充實感,挑戰自我邊界的成就感,獲得行為正回饋的自信感,更重要的是,還有能掌控自我人生走向的幸福感。
願我們都能在具體的小事中,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