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無能:抱怨家人

一來事業上的成就給了他們信心,樂於主動承擔責任,而無需透過打壓家人來證明自身價值。
二來是大格局的處世理念,讓他們練就了廣博胸懷,能如水般包容家人,化解矛盾與差異。
張武齡和妻子陸英婚後育有四女五子,作為一校之長,他從不因事務繁忙而疏忽陪伴子女。
只要一有空閒時間,他就為孩子們親自寫教材,帶著孩子們一起在閱讀解題。
家裡孩子多了,難免吵鬧,張武齡卻極少為此而生氣。
即使孩子真犯了錯,他也是以耐心傾聽和開解為主,從不隨意喝斥約束孩子的天性。
在張武齡的用心教導下,孩子們都成長得十分優秀。
四個女兒更是成了民國時期備受讚譽的大家閨秀,人稱「張氏四姊妹」。
《論語》中有句名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把這個道理放在家庭關係中,也一樣。
總看家人不順眼,歸根究底是自己本事不夠。
多反躬自省,修練提升好自己,你的境界變高了,自然就懂得該如何去體卹守護心中所愛。
03
對家人的態度,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總有人在外彬彬有禮,在家暴躁無比。
父母不夠有錢,伴侶不夠優秀,孩子不夠聽話,都會令其橫生怨氣。
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心態,本質上是自私利己的想法在作祟。
以為在外樹立好形象,就可以為自己搏得好名聲,贏得好機會。
而家人作為親近之人,則理所當然要給自己的人生兜底,任由自己怠慢,肆意指責。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英國心理學會曾經對80個平均年齡40左右的家庭進行長期追蹤調查,結果發現:
經歷家庭糾紛後,人們會難以集中精神工作,陷入「不開心-低生產力」的惡性循環,工作失誤風險也明顯增大。
用一句來總結就是:若家庭不和睦,事業多半難旺盛。
一個人最終能否有所成,往往也取決於他是否明白並實踐這個道理。
作家莫言和只有小學文化的妻子杜勤蘭之間的差距,一度引發了不小討論。
但莫言非但不曾藉機做出半點輕視之舉,反而加倍重視顧及妻子的感受。
他會找各種機會向妻子表達關心之情,不管走到哪,都會盡可能帶妻子一起。
在真摯的愛意中,杜勤蘭日漸找回了安全感,為回饋丈夫,更用心料理家庭內外事務。
而妻子的溫柔體貼和勤奮能幹,則讓莫言得以專注投入寫作,不斷在文學上成就新高峰。
老話說得好:人和百業旺,家和萬事興。
好的家庭關係,從來都是互相成就。
你怎麼對待你的家人,把家經營成什麼樣的氛圍,就會過上什麼樣的人生。
眾望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母親癱瘓,父親患有精神障礙。
但他對此毫無怨言,反而將其當成前進的動力,激勵自己刻苦求學,最終考取了清華博士。
每次對外談起家庭,龐眾望都是坦然的姿態。
他說:我不覺得我的家庭有哪一點是拿不出手去討論的,我的媽媽、姥姥和姥爺都那麼好。
如果只用物質條件好壞來衡量家庭對個人的幫助,那隻能說明你的認知太狹隘太膚淺了。
在這個世界上,無條件的關愛,盡全力的托舉,除了家人,沒人能給得了你。
一個人也只有獲得了這樣的情感滋養和能量補給,才能有動力無畏奔走世間,徵戰場場。
直到將生活過出蒸蒸日上的模樣。
▽
曾有記者問楊綛:您最大的成就是什麼,是成為了作家嗎?
楊絳搖頭回答:我最大的成就,是我有一個好家。
沒有一個安寧和睦的家庭作為依托,談其它成就,不過是無本之木而已。
從現在起,戒掉對家人的抱怨,遇到問題多向內歸因,多去修正與改變自己。
你會發現,當你學會最好的脾氣留給最愛的人,也就是你越過越好,越來越有作為之時。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