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活到極致,是無情

莊子年輕時曾擔任宋國的漆園小吏,後來辭去職務,回鄉靠編織草鞋維生。
也正是這位外人眼裡的鄉野村夫,卻在天地中窺見了自然的奧秘。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莊子自成一派,備受推崇。
但比起思想中的智慧與機鋒,他洞穿世事的淡漠更為人樂道。
即將離世時,弟子們想要厚葬他。
莊子卻說:我以天地做棺槨,用不著厚葬。
弟子們連忙解釋,說是怕他死後,身體被鳥雀、老鷹吃掉。
莊子又說:反正埋入地下也會被螻蟻吃,在地上被鳥獸吃又何妨。
清代學者胡文英評價莊子:眼極冷,心最熱,到底是冷眼看穿。
莊子的冷淡無情,其實是一種內在的豁達與通透。
既能看透世事,不為人情所困,又能釋懷自我,不被思緒所累,逍遙天地間,遨遊四海內。
1
有人向莊子請教,如何消解人生的愁苦。
身為諸子百家中最會說故事的人,莊子用一個故事做了解答。
一個人乘船過河,原本心平氣和,徐徐行之。
突然,對面飄來一艘船,直直朝他駛來,眼看就要撞上了。
一時間,這人火冒三丈,破口大罵。
然而,等船靠近,定睛一看,他發現竟是艘空船。
這人長舒一口氣,剛才的怒火又瞬間熄滅了。
莊子說: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
不被萬物扯動心緒,人就能在千萬愁苦中收穫一份寧靜。
相反,如果穩不住心,就會像乘船人一樣,情緒不定。
《莊子》中還有一個故事。
有一天,琴師扁的琴,被朋友不小心摔壞了。
扁大發雷霆,不由分說將朋友趕走。
朋友也十分過意不去,回去趕將琴修好,不幾天就親自上門給扁送來。
但扁怒氣未消,一把將琴丟開,表示再不彈琴。
扁氣性很大,常常像這樣為了一點小事就發火。
結果後來的某一天,扁因為動怒突然暈倒,最後竟不治而亡。
莊子認為: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生命中的所有經歷,不管是好的壞的,轉眼間都會變成過去。
若事事計較,任由情緒肆虐,那人將永遠沒有快樂幸福的一天。
莊子之所以逍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早就戒掉了情緒。
他淡看際遇起落,接納世事無常,允許一切發生,又將一切為己所用。
被誤解、嘲諷也好,受器重被推崇也罷,莊子始終漠然以待。
他毫不留情地走回他的山谷,像蝴蝶一般徜徉在自己的夢中。
他的無情,是一種戒除多餘情緒的智慧,是善待心靈,釋放天性的對自己的大愛。
也是一帖為世人開出的「精神解藥」。
當我們練就不喜不怒的本事,就能在無憂無懼中活出大自在。
2
一次,莊子去魏國探望老朋友惠施。
此時的惠施剛做了魏國的國相,便推測莊子也是來謀取相位的。
於是惠施忙派人搜捕莊子,搜了三天三夜,也沒有結果。
就在他憂心忡忡之際,莊子卻突然出現在他面前。
不等老朋友開口,莊子先給他講了個故事。
「南方有種鳥,叫鷓鶵,你知道嗎?這種鳥兒,不是梧桐樹就不棲息,不是竹子所結的果實就不吃,不是甘泉就不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