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蚊怎麼防?怎麼做才不會被盯?防蚊液安全嗎?最新貼片疫苗能達預防和治療效果?

四大重點防止小黑蚊叮咬
由於小黑蚊比芝麻還小,民眾往往不易察覺,通常會發現都是已經有癢的感覺,但小黑蚊早已吸飽血,只有雌成蟲才會吸食人血。但如何避免被小黑蚊林昱廷醫師提出下列建議:
走路時不容易被咬
根據研究,台灣鋏蠓雌蟲不具有「主動的寄主搜尋行為」,這一點和蚊子正好相反,蚊子在感應到人呼出的二氧化碳、體溫和氣味時才會發動攻擊,而小黑蚊則不然,因此人們在行動中不易被小黑蚊咬,往往是停下休息時才會被叮咬。
夜晚比較不會被咬
小黑蚊的日間吸血活動大約從早上8點開始,逐漸增多,到下午3點達到最高峰,然後漸漸減少,到了黃昏則完全消失,也就是說「晚上完全不會被咬」。
2樓以上較不會有小黑蚊
台灣鋏蠓成蟲可飛行距離地面接近2公尺,所以離地面較近的小腿最常受害,但臉部或脖子被咬的情形也不算少見;2樓以上一般很少見到小黑蚊。
戶外自我防護做足
在戶外穿著長袖衣服、長褲,才比較可能達到百分百的防護,其他裸露部位可塗抹忌避劑(或防蚊液)。雖然針對小黑蚊的防蚊劑研究不多,不過現有研究證據仍顯示含DEET或PICARIDIN成份的防蚊液或驅蟲液有效。
越被小黑蚊咬越不癢?「適應叮咬」讓助於小黑蚊吸血
有研究探討台灣人被小黑蚊叮過之後的反應,在372例的個案中,48%的人有立即過敏反應、11.1%有延遲過敏反應;依個人體質不同,維持1週到1個月不等的時間才恢復。
延遲過敏反應在很多蚊蟲或藥物過敏都可以發生,不過有觀察發現,長期身處在小黑蚊環境的人會「適應叮咬」,皮膚的反應會變小,甚至對小黑蚊攻擊逐漸沒感覺,但這樣反而有助於小黑蚊吸血進食。
夏日想消滅蚊子別做錯!錯誤滅蚊反害眼球病變、慢性中毒
進入夏季蚊蟲也跟著變多,被叮咬除了皮膚紅腫癢外,更可能染上傳染疾病,杜絕蚊蟲需要「清除孳生源」、「個人防護」雙管齊下,仿間有各種滅蚊工具,但皮膚科醫師特別提醒:「使用捕蚊燈需小心眼球病變與曬老曬黑,像是蚊香或液體電蚊香均對呼吸道有刺激性,盡量別點著入睡。」、
蚊子叮咬過敏反應多變
因為每個人體質的差異,蚊蟲叮咬後引起的過敏反應變化多端,真心皮膚科診所院長周宛儀指出:「可能會出現不同的過敏反應,像是蕁麻疹樣的膨疹、紅色丘疹、小紅點、環形紅斑、淋巴管炎、紫斑、似蜂窩組織炎的紅腫、膿疱。嬰幼兒如果被叮咬甚至會起很大的水泡,往往都會讓爸爸媽媽嚇了一大跳。」
依據不同表現症狀,採取的治療方式也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
蕁麻疹樣疹子 :「立即性過敏反應」屬於快長快消,通常幾分鐘至多幾個小時疾會消失,只要不理會,疹子即會自行消退,癢感也跟著不見。
其他疹子 :「遲發性過敏反應」慢長慢消,需紅色凸起的疹子需要擦強效的類固醇藥膏才有效。
防蚊液使用也有眉角!
想要避免被蚊子叮咬後所產生的不適感,盡量在叮咬前就先防範,周宛儀強調:「防蚊不能只靠噴殺蟲劑與防蚊液:綜合防治很重要,清除積水容器可減少孳生幼蟲, 降低下一輪成蟲的危害,並減少殺蟲劑的使用。」
而防蚊液是大眾最常使用的方式,尤其夏日到戶外活動時幾乎人手一罐防蚊液,但周宛儀提醒:「2個月以下幼童禁用防蚊液,建議兒童使用蚊帳或穿著薄長袖長褲遮蔽。民眾如果需要同時使用防曬乳及防蚊液,建議則需先使用防曬乳,等乾了後再噴灑防蚊液。」
被蚊子叮咬又紅又腫
此外,使用完防蚊液如果要用餐請先洗手洗乾淨,用完餐有需要再補塗,尤其夏日容易流汗碰水時需定期補噴,避免失效。而仿間有其他防蚊方式,像是驅蚊中藥包、維他命 B 群,這種防蚊效果較不佳,但有兩類防蚊方式要特別留意避免身體危害。
兩大防蚊方式小心產生危害
使用捕蚊燈需小心眼球病變
捕蚊燈通常使用紫外線 A(UVA)的藍紫色燈管,波長在 355-370 奈米。長期曝露容易造成眼球發生病變、皮膚曬老與曬黑。周宛儀提醒,應避免直視,並等人都離開時再使用,挑選上以燈管功率>8 瓦特效果較佳。
捕蚊燈有電擊式、黏紙式及吸入式,其中後兩者較安全,不會像電擊式捕蟲燈因電擊火花引爆可燃性氣體或粉塵,或是因誘集大量昆蟲造成高壓電網持續短路及灰塵久未清潔有火災疑慮。
液體電蚊香用錯等於慢性中毒
蚊香或液體電蚊香均對呼吸道有刺激性,千萬別在睡覺時讓揮發性除蟲菊精入眠,長時間吸入揮發性除蟲菊精,等於接受慢性呼吸中毒療法。周宛儀建議施用時人要離開,噴完藥關門關窗密閉 3小時,結束後開窗通風 1 小時才進屋內清潔。
蚊子不可能絕跡,但至少從生活中做些改變,像是容器內仔細清理乾淨,做好防蚊準備,避免夏日的蚊蟲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