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籠子好可憐?狗狗「過度依賴」產生分離焦慮,訓犬師解密籠內訓練

家裡有養狗的飼主可能會遇到狗狗平時會定點大小便,但只要主人出門,牠們會開始瘋狂找人或亂叫,甚至在地板、沙發、床鋪等地方便溺,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分離焦慮。東洋狗學校訓犬師陳正憲表示,狗狗焦慮不安是處於緊繃狀態,容易受到外界干擾,長期下來會導致狗狗無法好好休息,因此建議狗狗進行籠內訓練,避免牠們過度依賴而產生分離焦慮。
什麼是籠內訓練?
籠內訓練是要讓狗狗處於休息的平靜狀態。家裡設定一個狗狗能安定休息不被周遭刺激打擾的空間,讓狗狗達到「心身靈待機」。訓練空間以籠子優於圍欄,圍欄優於綁繩,飼主可視自己家裡狀況而定,但空間不能太大,如果大到狗狗還可以竄上竄下,那就失去籠內訓練的用意。
籠內訓練是讓狗狗平常擁有屬於自己的休息空間,講求的是「心情平靜」,就像是每天睡覺的床鋪,讓狗狗可以舒服的過生活和休息,不會因為家人進出走動影響牠的安定。
狗狗過度依賴產生分離焦慮
陳正憲表示,現在大家養狗都很少關籠,都會認為狗狗關籠很可憐,導致現在的狗普遍都有過度依賴主人的問題,而產生分離焦慮,「狗狗若不做籠內訓練,從小整天黏著主人跟進跟出,家人下班回家跑去門口撲跳,還兼漏尿咬褲管,主人煮飯跟在廚房吵著要吃,單獨在家因為想找人焦慮,到處亂大小便,一下跳上沙發,一下到陽台看著外面鬼叫,亂咬傢俱。」平時飼主上班繁忙,回來看到眼前的慘況,也是一種生活壓力。
若是不幸還遇到狗狗亂咬,誤食乾燥劑或電池等有毒物品,出了意外需要到醫院開刀,這時候更加得不償失。陳正憲指出,籠內訓練是要讓狗狗處於休息待機的平靜狀態,讓飼主與狗狗達到一個平衡的生活,自然不存在「這樣牠沒辦法自由活動」。狗狗需要真正的活動是飼主花時間陪牠玩耍、固定帶出門散步以及運動,消耗日常的精力,這樣狗狗放電完回到家,籠子僅是牠用來休息的空間和象徵。
籠內訓練執行
家長根據自身作息制定流程表
家長依照自己平常生活作息,幾點起床、幾點下班,制定規律的流程表,每天定時做一樣的流程,讓狗狗養成生活習慣,同時也讓牠們理解休息與出來活動的時間是分開進行,這樣牠們就能知道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該休息的時間就能好好休息,不用因為擔心被外界打擾而隨時處於緊繃狀態。
定時帶狗狗離開休息空間
狗狗離開休息空間,表示要開始進行日常活動,就跟人類起床會用刷牙洗臉開啟一天一樣,讓牠們知道接下來休息時間結束,開始要做固定的每日行程。
餵飯和大小便
定時讓狗狗到籠子以外的地方吃飯、大小便,等到所有日常事項進行完畢,再讓狗狗到客廳出來互動。
日常運動時間
飼主平時要制定帶狗狗散步、進行戶外活動的時間,消耗牠們日常的精力,等到週末放假,再帶狗狗去露營放風,花更長時間的跟牠們互動,滿足犬隻的陪伴需求,讓彼此達到生活平衡的狀態。
至於狗狗最佳進行籠內訓練的年齡為何?訓犬師陳正憲建議,狗狗從 3 個月大施打完預防針即可進行訓練,幼犬時期訓練效益會比成年後來更加顯著,狗狗從小透過籠內訓練能獲得常態性安靜休息的空間,同時建立起與主人的界線,搭配從小社會化,更能養成穩定性格。
總結來說,籠內訓練並非只是把狗關起來這麼的負面,也不是狗狗不乖才去關牠,這樣會犬隻越來越抗拒關籠。籠內訓練的目的是讓狗狗有個舒服的生活,不必受到人類都市化模式所影響。
破解飼主迷思「用對錯教狗狗」 訓練師解密養狗基礎觀念
剛迎來人生的第一隻狗狗回家,做足了基本的照護功課,但要教狗狗定點大小便該如何做、養狗要有哪些基礎觀念?法拉狗訓練工作室的訓練師Ming表示,大部分的新手飼主會有的迷思,是想用「對與錯」的概念去教毛孩,但狗狗的思想跟嬰兒一樣,需要感受到安心、安穩、自信,調整自己的生理時鐘,再慢慢建立起日常的生活習慣。
照顧是一件需要耐心和包容心的事情
狗狗剛到新環境,初期要建立生活習慣,需要調整自己的生理時鐘,再搭配上飼主的生活作息。法拉狗訓練工作室的訓練師Ming表示,飼主其實要先了解怎麼去「照顧狗狗」,用照顧方式從狗狗的生理時鐘切入,讓狗狗感覺到安心、安穩,逐漸建立起自信和穩定,再配合上飼主的生活作息,「如果有處罰可能會讓狗狗感到困惑、壓力、更容易出現恐懼問題,像是狗狗看到飼主會跑走、排斥,或是出現攻擊行為,因為會被處罰,牠們會變得很緊張。」
訓練師Ming提到,狗狗有時候可能不小心上廁所了,飼主用比較粗魯的力道幫牠擦拭,這會使狗狗感受到壓力、覺得動作很用力,這樣的舉動都會讓狗狗感受到壓力。狗狗到了新環境需要時間適應,就跟飼主一樣迎接了新的家庭成員一樣,雙方都需要互相調整,這時候不如慢下腳步,漸進式的讓狗狗熟悉家裡的一切。
安排時間陪狗狗建立信任感和自信
狗狗回家後要做的事是讓牠們熟悉環境,搭配日常作息,建立出對環境、飼主的信任感。訓練師Ming建議,飼主要接狗狗回家的那 1 個月,把事情都排開不要出遠門,不管是飼主自己出去或是帶狗出遠門暫時先不要。等到狗狗熟悉環境,知道家裡是安全又能放鬆的地方、飼主是親近的家人,同時也建立起狗狗本身的自信感,有了基本的認知之後再拉長出門的時間。
散步少分鐘數、多趟次
狗狗剛來家裡的前面 1-2 週以熟悉環境為主,出門的時間一次不需要太長,以「少分鐘數、多趟次」為主。訓練師Ming說,一開始帶狗出門可以依照早、中、晚分 4-5 次,每次出門約 5 分鐘,讓毛孩先適應出門這件事,等到狗狗出門有做出自在的反應,像是低頭聞一聞、能夠自由探索,再慢慢加長到一次出門 10 分鐘,循序漸進的拉長時間。
有些狗狗是屬於容易興奮的類型,出門散步會沿路非常亢奮,但大概到了 10-15 分鐘之後會開始精神疲憊,外面的刺激太多,腦袋跟不上,到後面會咬牽繩或對其他事情反應更大,飼主一樣可以用「少分鐘數、多趟次」的方式,讓牠們適應外在環境。
至於有沒有狗狗最佳的訓練黃金期,訓練師Ming指出,早期來說大家會認為幼犬出生到 5 個半月以前是最佳的黃金訓練期,狗狗的學習能力是持續的,不局限於幼犬時期。「牠們一生中都可以學習,所以,不論年紀,持續的學習與訓練都能夠帶來改變,但我們仍然要尊重狗狗的本性以及自然展現的行為,飼主不用太擔心,與其說是黃金訓練期,應該說是黃金行為展現期」,狗狗跟人一樣,可以持續學習,而學習的重點是狗狗面對的情境,是否能讓狗狗感覺到自在放鬆,以幫助牠的社會化。
狗狗腦袋沒辦法處理都市的模式
狗狗在過度刺激下大腦會無法處理資訊,就像人類遇到太衝擊的狀況,腦袋會一片空白,或是開始焦慮。平常人多的地方像是夜市、上下班時間的人潮,容易讓狗狗接收過多刺激。
飼主平時可以讓狗狗進行豐富化活動,提供給物種豐富化的感官饗宴和心智刺激,運用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探索環境,狗狗的大腦會有比較好的發展,觀察力和適應力會加強。
家裡佈置豐富化環境
豐富化的活動不需要到外面才有辦法進行,飼主在家裡也可以佈置豐富化的環境。有些主人出門後會怕狗狗咬東西,所有東西都是收起來,但飼主應該是先做環境管理,把家裡的東西像是零件或是公仔收起來,收拾東西的範圍高度,至少要超過狗狗身長的兩倍,將不能讓狗狗碰到的東西都收好、收高。
晚上下班之後為狗狗佈置豐富化的活動空間,觀察牠的反應,有經常進行富化活動的狗狗,自然較能適應這樣的刺激,腦袋會運轉去學習觀察環境,判斷危不危險,之後狗狗就會知道觀察這件事是安全的,更能慢慢適應都市的環境。
散步比起走得遠,讓夠能夠好好嗅聞更重要
新手飼主的迷思除了用對與錯來教狗狗之外,另一個是散步的距離。大部分的飼主會認為帶狗出門散步,一定要走很遠,速度自然會加快,但其實這樣狗狗反而沒有時間好好的觀察環境,只是一股腦的往前走。訓練師Ming表示,其實只要沒有安全疑慮,就可以讓狗狗停下來好好嗅聞,「散步不是以距離為主,反而是要慢下來,讓狗狗慢下來觀察環境,慢慢來比較好。」
狗狗剛到陌生環境不適應該怎麼辦?
訓練師Ming表示,飼主接狗狗回家之前要先安排約 1 個月,是可以彈性調整行程的時間,盡量早點回家。接狗狗回來要空下完整的 4 天,陪伴牠適應環境,避免犬隻一來就被放在陌生環境,容易產生分離焦慮,未來對壓力的調適會沒那麼好,不管是對人或對動物的反應會比較敏感,狀況嚴重的話狗狗甚至會一直叫或是出現自殘行為。
帶狗回家之前,飼主也要提早確認家裡有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陪伴狗狗,盡量避免讓牠忽然在家獨處太久。飼主可透過建立的日常作息,像是習慣家人吃完飯再陪伴狗狗、帶牠出門散步、回家、狗狗回到圍欄裡面休息,依照同樣的作息,讓日常成為可預測的活動,狗狗會因為可預測的事情較能安頓下來,之後再拉長時間,以人可以輕鬆陪伴為主,不用積極的玩耍,平日可能 1-2 回規律作息,假日 4-5 次的重複流程。
要注意的是,有些飼主會給狗狗太多的關注,把幼犬逗得很興奮,這樣容易讓牠們情緒起伏太大,飼主盡力以平靜的陪伴為主,就像是狗媽媽通常不會一直去邀小孩玩,而是靜靜陪伴為主,固定的作息、頻率增加、時間拉長,另外也要給予豐富的環境,讓狗狗有事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