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有喀喀聲需不需要就醫?治療師:從發作頻率來判別

做個運動伸展一下,肩膀就傳出喀喀聲,或是蹲下來撿個東西,膝蓋也傳出喀喀聲,不少人擔心這是關節退化、或是關節有問題,到底需不需要前往就診。物理治療師解釋:「如果只是一般關節氣泡出現喀喀聲很正常,但確實有可能是退化、肌肉不穩定的前兆,可以從發作的頻率來觀察。」
同樣動作重複做有喀喀聲就要注意!
有些人喜歡折手指,發出「卡」的一聲,其實就和關節發出喀喀聲為同樣道理,物理治療師蕭卲軒解釋:「那是關節內的氣泡聲,純屬正常現象,但立刻重複動作不會馬上再有喀喀聲,通常要20-30分鐘以後,再做一次才會出現。」
但當你每次都做同一個動作時,不管做幾次都有喀喀聲,蕭卲軒說明:「就代表那個關節可能處於不穩定的狀態。」
喀喀聲可能是關節問題前兆!不一定會疼痛
蕭卲軒比喻骨頭、肌肉都是同一個軌道上面做運行,一旦有出現關節內的退化、關節不穩定,就像是火車快要出軌的感覺,會產生「喀喀」聲音。雖然聲音是一個前兆,但發生的時候不一定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但如果今天關節除了有喀喀聲以外,也同時有疼痛感,蕭卲軒建議這就必須立即找醫療人員檢察,很有可能還有其他問題。
如果只有關節聲音沒有疼痛感,基本上不用太擔心,可以找醫療人員評估看看是不是有什麼狀況。因為根據統計,會這樣出現這樣喀喀聲的人,未來確實比較容易會出現關節炎、關節退化的情況。
四大關節需要保養照護
蕭卲軒說:「每個關節發出來的聲音代表的意義不一樣。如果喀喀聲音發出的頻率非常高,那就屬於不正常的情況。雖然短時間之內不一定出現問題,但之後須要留意是否伴隨不適感,要趕緊做檢查」
有四大關節特別容易出現「喀喀」聲:
肩膀
膝蓋
腳踝
腰部
會有這些問題的,最常見就是發生在「老人家」身上,走路時膝關節會發出喀喀聲音,可能是常見退化性關節炎。另外,還有一大族群是運動傷害的人,因為運動傷害最常見的部位則是在腳踝,過往扭傷過的經驗後,讓扭傷的腳特別容易喀喀的,也可以是被視為是運動傷害的一種。
膝蓋不好不能爬山、跑步?讓骨科、復健科醫師解釋「階段式恢復」
「關節」是人體活動的關鍵,但也是最容易受傷的地方,因為關節有大骨頭、也有軟組織,組織跟組織之間又容易互相摩擦,造成紅腫熱痛的發炎狀態;而一旦發炎,在不舒服的情況下又容易「乾脆不動」,結果肌肉、骨頭之間沒辦法經過活動而舒緩,反而讓這樣的發炎變得更加嚴重。
膝蓋不好不能爬山、跑步?
雙和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翁佩韋說, 「身體能活動,自然循環、代謝會比較好,膝關節會比較健康,但要漸進式的活動,不能一下子就深蹲 、爬山。」 而這些運動也不建議退化嚴重、或是年齡較大的人來做。
而輝馥診所復健科醫師許嘉麟則說,其實膝蓋會痛不一定是膝關節炎造成,也可是旁邊軟組織的問題,常常有人稍微做一點運動就以為會傷膝蓋,不敢爬樓梯、不敢站,但其實膝蓋周邊「股四頭肌」的肌力下降、肌力不足,抓不住膝蓋,讓膝蓋彼此磨擦,才是造成關節炎的主因。
膝蓋發炎、受傷的 4 個程度
輕微痠、軟
拿重物、蹲著時會覺得痠、軟
不只覺得痠、軟,還覺得爬不起來,變得無力
無法正常活動
所以無論是爬山、跑步 、爬樓梯,或是日常生活的動作、恢復運動,不是「不能做」,而是要看自己關節目前可以負荷多少,再來決定要做什麼樣的運動來幫助復健。
骨科、復健科醫師解釋「階段式恢復」
第一階段:先休息等恢復
翁佩韋說,雖然老化也會造成膝蓋受損,但會不會演變成關節炎,跟性別、種族,還有生活習慣、有沒有受過傷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過度使用、過度運動一樣會有造成關節炎的問題。
所以在痠軟、疼痛、任何不舒服、覺得膝蓋卡卡,或是剛開完刀、發炎的狀態底下,都建議還是要休息。「刻意訓練就像我們『過勞』,過勞不會讓人變得更厲害,只會讓關節磨損的更厲害。 」
許嘉麟則說,在急性疼痛時,沒開刀的患者前 3 天請休息,開完刀的患者依照醫師指示休息,之後就可以開始緩慢、漸進式恢復正常活動。
第二階段:多做簡單的平面運動,例如快走,行有餘力可以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