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不是老年人專屬!一次看懂成因、疾病分期、治療方式

帕金森氏症不是老年人專屬!一次看懂成因、疾病分期、治療方式
value101 2025-03-25 檢舉

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的一種,一般來說很多人可能都會以「記憶不好」來判定,林志豪表示很多病患的家屬會跟我說:「她(他)記憶很好耶!錢都記的很清楚,應該不是失智啦」,但其實阿茲海默症早期的症狀是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像是:

專注力變差

執行功能變差

語言能力變差

記憶力變差

空間感變差

社會人際關係開始出現問題

照片檔 ID:590281262

 

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初期的認知功能是正常的,但是行動出現障礙,由於腦內黑質細胞退化死亡,使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引起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如:

行動遲緩

齒輪狀僵硬

靜止性顫抖

走路碎步或不穩

面具臉

便祕

 

早期巴金森氏症常被當作老化,即時診斷才能控制症狀惡化

醫師指出,在早期出現症狀時,大多數的人總是把它當作一般老化或是骨頭退化的現象,等到發現狀況不對時,早已嚴重影響到患者本身與家人的生活,但如果我們能對身邊的家人朋友多一份關心,在發病初期發現,向專業醫師諮詢並予以適當治療,都可以讓患者跟家屬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診斷的部分,神經科醫師除了依據病史,也會安排相關的檢查,例如抽血、電腦斷層、多巴胺掃描核子醫學造影等檢查。多巴胺掃描核醫造影檢查是使用Trodat追蹤劑,結合在多巴胺運體上,來偵測腦中多巴胺神經元的數量,以利醫師了解患者多巴胺運體退化的資訊,協助正確診斷與用藥。

雖然巴金森氏症是退化性疾病,需要長期與疾病抗戰。不過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下,患者的症狀可達到緩解,不僅能維持日常生活甚至可持續工作。因此醫師建議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規律運動、遵從醫囑,定期返診追蹤,以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4成帕金森氏症患者有憂鬱症 2招有效延緩疾病進程

 
 

過去大家普遍認為帕金森氏症為高齡者的疾病,但台大醫院帕金森氏症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指出,目前10-15%病患確診年齡不到40歲。據臨床觀察,年輕型帕金森氏症病患者比起年長患者更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狀況,因為中壯年正值衝刺事業、成家的重要階段,若確診帕金森氏症 ,對個人與家庭的衝擊都是一大衝擊。

 

「據統計,超過4成(43%)的帕金森氏症患者併發憂鬱症 ,」吳瑞美說明,憂鬱的症狀多發生在患者「剛確診」及「病程後期」時期,除了與疾病造成左腦功能變化有關外,更因多數患者一開始對帕金森氏症都不瞭解,確診當下震驚、害怕等情緒交雜,再加上社會、家庭不理解等外在賦予的壓力,更容易使患者沉浸在低迷的情緒中,進而與世隔絕、併發憂鬱症。此外,更有研究顯示,年輕患者及有「僵硬」與「動作遲緩」症狀明顯的患者,比起一般帕金森氏症病患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勿輕忽帕金森氏症初期徵兆

帕金森氏症的腦功能損傷為不可逆,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恐加速患者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的時間,更有可能讓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帕金森氏症的前驅症狀包括了嗅覺出現異常、情緒管理異常,甚至還包括憂鬱症。吳瑞美指出,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憂鬱症患者未來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比常人高了3倍。

吳瑞美也呼籲,切勿輕忽帕金森氏症初期徵兆,如出現肢體發麻、刺痛、不自主抖動或肢體僵硬的狀況,就應該優先到神經科求診為宜。

 

調整心態以及生活方式 延緩疾病進程

「如果確診為帕金森氏症,最重要的是患者要趕緊調整心態,接受並面對疾病。其實只要及早發現、按時回診治療,便能維持正常生活,而工作只要沒有繁複的肢體動作,基本上不會有明顯的影響,因此患者毋須擔心,」吳瑞美提到。

現在已有多種帕金森氏症的治療方式,會依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惡化,甚至對於多數合併憂鬱症的患者,也能獲得緩解。

吳瑞美建議,患者平日只要按照醫囑服藥,就可以控制好病情。她也指出,有運動習慣的患者,疾病進程比較慢;飲食方面可以盡量採取地中海飲食,較有利於身體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