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找不到原因?4 種頭暈症狀可能疾病、該看哪科一次看

「頭暈」找不到原因?4 種頭暈症狀可能疾病、該看哪科一次看
value101 2025-04-08 檢舉

仁愛院區耳鼻喉科醫師高啟鈞提醒,眩暈要到耳鼻喉科作進一步鑑別診斷,因為同樣是眩暈,也有不同的病因,要找出病因才能有效治療。

「並非千篇一律服用止眩暈藥就有效,某些頭暈的主要治療並不是藥物,而是針對出問題的部分手術治療」

高啟鈞舉例,耳石脫落症的主要治療是耳石復位術。其它治療的手法可以減輕病患的不舒服感,促進恢復日常生活與工作,例如:眼球動作控制、平衡訓練、重複性頭部運動等。 高啟鈞表示,頭暈或眩暈可能潛藏重大疾病,也影響生活品質和安全,應及早至耳鼻喉科就診檢查。患者若能提供足夠的資訊,可以讓醫師更快速地對症治療。

 

 

有15%的眩暈病患查不出原因,你是其中之一嗎?

 

51歲的老張三個月前的某個周末下午突然覺得天眩地轉,完全無控制,他連忙躺回床上想改善狀況,沒想到閉著眼睛平躺時依舊沒用,最後暈到抱著臥房的垃圾桶狂吐,持續無法緩解,逼得家人趕緊叫車送去醫院掛急診,直到打了止吐針之後症狀才告消失。而在之後的兩、三個月裡,這樣的症狀又出現了三次,老張跑了知名大醫院找眩暈科醫生看診,還做了完整套耳朵與聽力檢查,結果還是查不出病因。

 

眩暈分成哪幾種?

  老張發生的眩暈雖然查不出原因,但一般的眩暈(vertigo)則是分成好幾種,最常見的原因是原發性眩暈,包括內耳的前庭神經系統炎,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與梅尼爾氏症 ,症狀都是感覺本身或外在環境在旋轉,即是所謂的天旋地轉,常合併噁心、嘔吐等症狀。

此外,還有因為視覺異常、頸部病變或是腦幹或小腦的中風或後顱窩瘤(如聽神經瘤)等病變所引起的眩暈,稱之為「中樞性眩暈」,通常還會合併其他神經病症,例如手腳不靈活、言語不清晰、複視等。相關眩暈引發的病症比較嚴重,有時會有生命危險。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種稱之為「非特異性頭暈」的眩暈,是門診中最常見的頭暈,通常是與工作忙碌、壓力大、焦慮、憂鬱有關,有些人會因為氣溫劇烈變化而導致血壓失常,造成血管不正常收縮,進而出現心律不整與眩暈等症狀。

鼻過敏本身並不會直接導致眩暈,然而過敏體質或免疫功能異常,則確實有文獻報告說與眩暈可能有關,但目前還沒有定論。

 

眩暈該看哪一科?

前面所說的幾種眩暈的症狀,除了耳鼻喉科之外,還可能橫跨神經科、心臟內科與精神科等領域。一般而言,單純的眩暈症狀要找耳鼻喉科,現在在台灣的一些大型醫學中心,甚至還在耳鼻喉科下另外專設眩暈科的門診。如果眩暈合併其他神經症狀、不平衡則看神經內科、非特異性頭暈者則要看神經內科或身心科。

然而,並非每個眩暈患者都能找到致病的原因,有的時候需要各科醫師的會診,根據文獻報告顯示,約有15%眩暈患者雖然經過檢查,但是還是沒法找到正確的致病原因。

眩暈應如何預防與改善?

一般而言,眩暈症的患者應減少咖啡因或刺激性物質的攝取,飲食以清淡為宜,如果是合併出現偏頭痛的症狀,除減少咖啡因攝取之外,紅酒、味精、乳酪、柑橘類有可能導致發,這是因人而異,有的時候也無法查出與飲用特定食物明確的關聯性。

 

 

藥物、失眠、神經病變都會頭暈!從症狀判讀你的頭暈是屬於哪種類型?

神經內科門診中最常遇到有頭暈困擾的病人,各個年齡層皆有,尤其是在長輩族群。每個人形容自己對頭暈的感受各式各樣,像是昏昏的、脹脹的、頭重腳輕、天旋地轉,或是走路不穩、地震般晃動、噁心嘔吐等現象,只是不同的症狀表現,極有可能是不同病因導致。

 

頭暈感覺有無伴隨視力模糊?

頭暈的成因眾多,患者可以具體頭暈的感覺有助醫師判讀是什麼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友芳表示:「頭暈最常見的是眩暈,常是陣發性的,患者感受有如天旋地轉,或是突然感覺如地震般晃了一下,嚴重時可能伴隨冷汗、嘔吐,或走路困難等現象。」

有時感覺視力模糊,其實是因為眼睛出現規則的跳動,也就是神經學所謂的眼震,表示內耳、腦幹及或小腦病變。周友芳提到:「常見原因是內耳的耳石掉到半規管,所引起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如果伴隨有耳鳴及聽力減退現象,通常為梅尼爾氏症 ,有時因病毒感染引起前庭神經炎所致。」

神經病變也會引起頭暈!

如果走路不穩更勝於暈的感覺,則可能是腦幹及小腦的病變或是後腦循環不良而引起腦幹或小腦的灌流不足。如果伴隨講話不清楚、複視、臉及肢體麻木無力、意識不清或吞嚥困難,則可能是腦幹及小腦中風

沒有天旋地轉的頭暈,常常讓人覺得頭部悶悶脹脹、重重不清爽的感覺,比較少是因為掌管平衡的神經病變引起的。這種頭暈,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焦慮、神經衰弱症、失眠、貧血、病毒或細菌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服用的藥物可能是頭暈主因

若是突然站起來會頭昏眼花,眼前一片黑,甚至昏過去,通常幾秒鐘就恢復正常,這種情形最常是因為姿勢性低血壓。這種頭暈是因為自律神經的失調或是降血壓的藥物,使得下肢的血管收縮不足,血液回流減少,引起腦血流不足造成頭暈。

另外,還有「迷走神經性暈厥」,也就是患者在受到外在強烈刺激下,產生暈厥情況,但少數心血管疾病,例如心律不整、嚴重心瓣膜疾病、中風等也會出現這樣情況,因此還是建議就醫檢查,周友芳說:「頭暈的治療,除了針對頭暈原因使用適當的藥物治療。」

 

「慢性頭暈」可藉由復健改善

另外,慢性頭暈也可以藉由「前庭平衡復健」來改善,有研究指出,同時並用前庭復健與藥物治療比單獨服用藥物效果較好。雖然對中樞前庭神經病變不是主要治療方式,卻仍有相當程度的療效。

前庭復健有許多方式,一些新的科技如虛擬實境、任天堂 wii 系統,也有設計前庭平衡的復健,但是簡單的自我訓練也可以達到相當效果。例如,坐著或躺的時候,伸出一隻手臂食指比一,眼睛注視食指,頭往左往右往上往下轉動,頭轉動的時候,眼睛保持注視食指,如此反覆做 20 次。其他還有彎腰撿球、閉眼站立、坐姿轉圈、旋轉雨傘等。

頭暈雖然多數都沒有立即生命危險,但會對生活造成極大影響,甚至可能跌倒外傷。更應積極找到頭暈的原因,予以適當治療,才能重拾信心走向戶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