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離世引發關注!專家呼籲重視長者輕生問題,6徵兆是警訊

瓊瑤離世引發關注!專家呼籲重視長者輕生問題,6徵兆是警訊
value101 2025-04-10 檢舉

醫院可以辨識自殺防治重點族群, 例如癌症、重大疾病、腎臟科等病人 ,能夠針對其身心狀況進行早期管理與建立,也能夠推行高風險病患的精神共照制度,強化一線醫護人員的精神衛生教育。

 

對策四:預防孤老病輕生

另外65歲長者在自殺防治對象中也屬於高風險族群,包含老年因身體機能退化,容易出現多重慢性病,加上經歷喪偶與親友相繼去世,罹患老年憂鬱症的機會提高,但往往發現時機都較晚,也較難以即時介入。

吳佳儀提醒,平是可以電話視訊關懷生活起居、鼓勵參與社區活動,積極改善人際連結與交流,也能夠轉介專業的支持性會談,避免老年孤獨或找不到合適的醫療與心理諮詢,或者因老年者資訊不足,不知道該如何求助。

 

全國自殺通報率上升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 2021年全國自殺通報總計43469人次,與前一年相比增幅為7.5%,各年齡層通報人次大多都上升,代表「被發現的個案多、死亡個案能越少」,形成黃金交叉,是眾人所樂見的。

李明濱呼籲,「自殺防治人人有責」透過眾人一起構築成綿密的防治網,讓社會大眾同心關懷周遭親友心理健康,發揮「一問二應三轉介」的守門人精神,往往簡單的一句關心,都可能幫助處於自殺風險當事人看見生命的一線希望。

 

雖然你因為憂鬱而暫時無法看到美好,但明天你一定可以再看到一次。
免付費安心專線 1925
免付費生命線 1995
張老師 1980

 

 

家人長期心情不好?別忽略了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憂鬱症狀

 

我們難免有心情不好的時刻,遇到失戀、失業、喪親…等也會情緒低落、悲痛憂鬱好一陣子。但憂鬱症和憂鬱情緒是不一樣的,憂鬱症是大腦內分泌不平衡的疾病。

為何憂鬱症會被稱為「疾病」呢?主要原因是憂鬱症會造成明顯而嚴重的失能,包含人際、經濟層面的損害,失去情緒的調節能力,讓我們越來越想躲起來,不想與人接觸,無法工作、上課,無法打理自己,最難受的是掉入情緒黑洞,更加惡化甚至自殺自傷 。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郭峯志主任(2014)指出憂鬱症是自殺者的危險因子,據統計自殺者中有 70% 患有憂鬱症

 

憂鬱症若缺乏治療很難自行康復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推估,全台約有 200 萬人罹患憂鬱症,但在台灣許多人不願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也抗拒治療。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求助,也就是說有高達五分之四沒有求助任何治療(資料來源: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因此當我們的周遭親友向我們求援時,千萬要正視與尊重對方的求助訊號,避免憾事發生。值得留意的是,我們普遍認為憂鬱症的症狀是長期情緒低落、悶悶不樂,而忽略其他非典型徵兆 ,特別是青少年與老年人族群。

 

我的家人會是憂鬱症嗎?以青少年為例

青少年的憂鬱症,很容易被簡化為「叛逆期」,此時的孩子內在性賀爾蒙大量變動、外在人際與親密關係也容易卡關的階段,情緒起伏大,不一定是終日悶悶不樂,反而可能是以暴躁易怒、自殘自傷的方式呈現 。除了負面情緒外,可觀察孩子是否有下列變化:

對以前喜歡的活動、食物等失去興趣。

對於學習、打理自己等感到疲累、懶散。

體重突然短時間內明顯增加或減少,暴飲暴食或不吃不喝。

睡眠困擾,展現出失眠或是嗜睡。

有自殺想法或透露出活著沒意義等語言。

 

此時的孩子需要更多關心與耐心,除了上述五點供參考外,學校的輔導室 也是可用的資源。如有疑慮可 直接就醫交由專業醫師診斷,部分身心科診所特有青少年門診,坊間心理諮商所所提供的親子或個人諮商,也能協助孩子們抒發身心壓力,促進親子關係

我的家人會是憂鬱症嗎?以老年人為例

60歲以上老年人同樣面臨身心與生活的劇烈變化,包含身體老化、退休、子女空巢期、甚至喪親喪偶等哀傷失落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的數據,老年人如出現自殺想法,實際執行的自殺成功率比青少年還要高出許多。董氏基金會整理對於老年憂鬱常見的症狀:

 

出現類似被害妄想,或悲觀的想法強烈

焦慮不安與社交推縮,好像難以平靜下來,也不想與人交談。

呈現判斷力遲鈍或記憶力衰退等情況(非失智所造成)。

除了上述三點外,林皇吉醫師(2006)指出 老年人較難表達憂鬱情緒,較常展現抱怨身體不適、頭痛 、焦躁易怒…等非典型憂鬱症狀展現 ,因此高達 50% 的老年憂鬱在內科或家庭醫學科門診被遺漏掉。如家中長輩抗拒前往精神科就診,坊間心理諮商所也有老人個別諮商或團體服務,藉由專業人士的協助轉介,可多一份助力,鼓勵長輩就診。

 

尋求專業的協助與治療

如想找人聊聊,緩解身心壓力,直接撥打四碼專線電話「生命線1995 」、「 自殺防治安心專線1925 」也有專人提供心理諮詢的管道。 倘若經由醫師診斷確診為憂鬱症,藉由藥物治療有很高的機率能獲得舒緩與康復,請務必持續就醫搭配心理諮商的治療,勿任意自行停藥以維護心理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