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總是降不下來?專家揭可能是「這個」原因

血壓總是降不下來?專家揭可能是「這個」原因
value101 2025-04-10 檢舉

一名65歲患有高血壓的婦人,長期使用多種藥物控制病情,近期因全身無力至醫院求診。檢查發現婦人罹患嚴重低血鉀,接受常規鉀補充治療後,恢復體力並順利出院。

醫療團隊進一步評估持續性低血鉀的原因,發現患者血中醛固酮對腎素的比值過高,懷疑為原發性高醛固酮症。透過電腦斷層與核子醫學影像檢查,確定病因為左側腎上腺腫瘤所致。接受手術治療後,低血鉀症狀完全消失。

根據統計,在國內數百萬高血壓患者中,約有數10萬患者是因為腎上腺醛固酮分泌過多引起的「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Primary Aldosteronism)」。盛行率約佔難治性高血壓的12%,據此推估全台病患約有20到30萬人。

 

什麼是原發性高醛固酮症?

收治該案的成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梁祐誠表示,醛固酮是一種調節血壓和電解質平衡的荷爾蒙,過量的醛固酮會導致高血壓和低鉀血症。此疾病是繼發性高血壓的常見原因之一,若不治療可能導致腦中風 、左心室肥厚或腎功能受損等併發症。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罹患原發性高醛固酮症的患者,會合併低血鉀,進而引發全身無力等症狀。若未及時診斷和治療,可能會加速心血管疾病進展或腎臟功能惡化,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如何判別是高血壓還是原發性高醛固酮症?

高血壓是高醛固酮症最常見的症狀,尤其是對藥物治療無效的高血壓 。梁祐誠說明,出現以下情況有較高的機會為原發性高醛固酮症:

高血壓患者使用3種以上降血壓藥物,仍無法有效控制血壓

高血壓合併低血鉀症

高血壓合併腎上腺腫瘤

高血壓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

40歲前罹患高血壓

本人或一等親出現高血壓伴早期器官損害(如腦中風)

高血壓患者若出現上述情形,建議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如何治療?

梁祐誠強調,一旦確診為原發性高醛固酮症後,醫療團隊會進一步檢視兩側腎上腺是否有腫瘤或增生。僅有單側腎上腺病灶者,可透過手術切除病灶,有望改善高血壓及低血鉀症狀,甚至痊癒。

若為雙側腎上腺病灶、單側病灶但接受手術意願低、不適合手術者,或沒有在影像中發現腎上腺病灶,則可採用藥物治療以控制病情。梁祐誠強調,原發性高醛固酮症是可治療且根治的疾病,若能早期進行治療,預後通常較好。

 

 

血壓吃藥還是降不下來!醫師警告:當心「這疾病」作祟

 

台灣高血壓達529萬人,約有10%的高血壓是續發性高血壓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腎上腺醛固酮分泌過多引起的「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醫師表示,此類患者只要早期診斷,經由手術切除病灶的腎上腺,就有機會根治。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 糖尿病 、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分析2021年國人死因,高血壓性疾病的死亡率以及排行都呈現上升趨勢,也因此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為什麼會引起高醛固酮症?

在國內數百萬高血壓患者中,約有53萬患者是因為腎上腺醛固酮分泌過多引起的「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是一種相對罕見但重要的內分泌疾病。醛固酮是一種調節血壓和電解質平衡的荷爾蒙,過量的醛固酮會導致高血壓和低鉀血症。

郭志東強調,高醛固酮症分為兩種類型: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高醛固酮症(Conn氏症候群)是由於腎上腺本身的問題導致的,如腺瘤(良性腫瘤)或腎上腺增生。繼發性高醛固酮症則是由於身體其他部位的問題,導致腎上腺分泌過多的醛固酮。

 

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 好發於30到50歲

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主要好發於30到50歲年齡層,女性較男性更容易患上高醛固酮症。根據研究,約有5%到10%的高血壓患者可能患有原發性高醛固酮症。而在那些對藥物治療無效的高血壓患者中,這個比例可能高達25%。

高血壓是高醛固酮症最常見的症狀,尤其是對藥物治療無效的高血壓。其他症狀則與高血壓和低鉀血症有關,包括

頭痛

頭暈

視力改變

呼吸困難

低鉀血症的症狀可能包括肌肉無力,重點分享嚴重時可導致暫時性癱瘓、肌肉痙攣、刺痛、麻木感、疲倦、極度口渴和頻繁排尿。

 

原發性高醛固酮症的常見成因是腎上腺腺瘤(良性腫瘤),其他原因包括

單側腎上腺增生

腎上腺皮質癌(罕見)

腎上腺皮質癌(罕見)

阻塞性腎動脈疾病

腎性高血壓

心衰竭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