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腫瘤專家:最好的抗癌運動是它!不是散步和跑步

通過小鼠模型對比實驗發現,對照不運動組,堅持運動組的小鼠,皮膚癌、肺癌、黑色素瘤等癌癥發病率明顯下降,且在腫瘤體積方面有所縮減。研究人員發現,堅持運動可以刺激NK細胞的出現頻率,而NK細胞可以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長。
運動抗癌確實有科學依據,癌癥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與個人偏好,選擇散步、慢跑、快走、打太極、游泳等運動項目強身健體,輔助治療。
運動抗癌這件事,一直被很多業界腫瘤專家認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專家湯釗猷就提出,抗癌要「消滅」與「改造」並舉,既要改造身體,提高機體抵抗力,又要堅持發揮自身力量對付殘癌。
他認為,游泳是可行的抗癌處方,適度游泳可提升多巴胺分泌,而多巴胺可以有效抑制腫瘤。醫學研究也證實,游泳可以起到人體的生理作用,刺激體內干擾素的產生,從而有助于預防癌癥和復發。
需要注意的是,癌癥患者不宜參加過于劇烈的運動,運動強度的心率范圍應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70%,即(220-年齡)×50~70%,運動頻率保持在每周3到4次,隔日進行,體質較強的,可堅持天天運動。
三、這4類人,運動要多留心《國際癌癥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周堅持多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體內會釋放更多抗癌分子。但對于這4類人,運動前,應進行一些評估,再開始適合自己的運動。
1.特殊的癌癥患者接受放、化療後的癌癥患者,應確定病情穩定,或沒有後遺癥和確診無轉移,再開展運動。免疫力較低的癌癥患者,則最好避免到公共場合鍛鍊。
2.骨關節疾病患者適度活動可緩解關節不適,過度運動則可能會磨損關節。因此關節病患者運動前,應先諮詢專業醫生,根據個人情況,制訂運動計劃。
3.高血壓患者高血壓人群應注意循序漸進的運動原則,逐步增加運動頻次和運動強度,達到降壓效果。運動過程中,若出現胸痛、胸悶、心悸等,應馬上停止運動。
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在餐後1小時可進行20—40分鐘運動,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不建議清晨在空腹狀態下運動,容易引發低血糖和急性心腦血管疾病。運動,無可替代的抗癌「處方」。不放棄生命,堅持運動,或許生活就會給你帶來「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