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6點還是8點起,過的是兩種人生

羅輯思維創辦人羅振宇曾說:
我們現在的樣子,是曾經的我們使用時間親手塑造的;而不久的將來,我們的樣子,又取決於現在的自己使用時間的方式。
我們現在的樣子,是曾經的我們使用時間親手塑造的;而不久的將來,我們的樣子,又取決於現在的自己使用時間的方式。
對每個人而言,一年都是365天,一天都是24小時。
但仔細算下來,倘若每天早起2小時,那一週就比別人多出大半天的時間。
而早起的這2小時,往往是人頭腦最清醒,精力最充沛的時候。
也就是說,早起做事,效率更高,成果更顯著。
日積月累下來,我們就能迎來「早起的奇蹟」。
我表弟,大學畢業後,去北京某IT公司當程式設計師。
最開始,他還是比較懶散,延續大學裡晝夜顛倒的作息。
雖然沒耽誤工作,但整個人狀態越來越萎靡。
加上他內向木訥,不免引來領導同事的不滿。
後來,一位前輩建議他,每天早起跑跑步,提振一下精氣神。
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表弟開啟了他的晨間運動計畫。
一開始,他7點起床,跑半小時去吃飯,然後打卡上班;
慢慢地,他6點起床,跑完步還能看會書,自己下廚做早餐;
幾個月後,他5點30分起床,跑步時間延長到1小時,看書、煮飯、處理郵件,都能在上班前搞定。
因為早起,表弟不只人精神了,思考力、判斷力也比以前好很多。
前幾天聯絡他,說起早起這事,表弟說:早起,真令人上癮。
我特別理解他說的,因為我擺脫混亂的生活,也是從調整作息開始的。
我靠意志力,戒掉了熬夜追劇的習慣,每天6點起床,看書,寫稿子、鍛鍊身體。
說句真心話,早起的人生,真的不一樣。
早上每多出一分鐘,我們就多了一分鐘向上生長的時間。
無論是早起讀書、鍛煉,還是為自己和家人烹飪可口的飯菜,都是幸福感的來源。
人生,是有蝴蝶效應的,早起,就是人生蛻變的起點。
來源:視覺中國
中年以後,早起,就是續命
前幾天,朋友轉我幾個帖子,都在說中年後斷崖式衰老的事。
其中,有位二胎媽媽,剛35歲就冒出很多白髮,記性也大不如前。
她去幼稚園接孩子,好幾次都被當成孩子的奶奶,這令她非常難過。
還有一位40歲左右的男士,因為工作壓力大,脫髮得都變成地中海大叔了。
朋友就很感慨:咱這群8090後,被催促長大,又被催促變老。
但我不這麼認為,人到中年,時間都是海綿裡的水,只要擠就會有。
就比如,早起,就是中年續命的關鍵。
影片部落客@阿月,每天日更自己的生活。
身為中年女性,她同時做著兩份工作,家裡還有兩個娃。
比起同儕的焦頭爛額,阿月的生活處處流露出歲月靜好。
因為常年鍛煉,她身體狀態很好,看起來很年輕;因為能力出眾,她能賺來不少錢;因為心懷熱愛,她時不時就帶著倆娃去旅行……
翻開她的主頁,你會看到她曬太陽喝咖啡,坐在海邊看書,帶著孩子攀岩,和朋友開心地聚會…
一開始,我很納悶:她怎麼做到的?
後來仔細一看,才發現,部落客每天5點起床,在大部分人睡醒前,她已經完成了她的運動、閱讀和影片剪輯的工作。
而後的一整天,她行程安排得嚴絲合縫,但無論多忙,晚上10點前,她都會準時睡覺。
部落客的經歷,讓我想起《奇葩說》上顏如晶的一句話:
讓我們快樂的不是熬夜,是熬夜乾的事。而這些事情,其實我們早起也可以做,早起既快樂又健康,早起的人生還很美好。
讓我們快樂的不是熬夜,是熬夜乾的事。而這些事情,其實我們早起也可以做,早起既快樂又健康,早起的人生還很美好。
尤其人到中年,管好了時間,就管好了身心,也就管好了人生。
日出而起,日落而息,早睡早起,規律作息,是中年人最清醒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