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食材竟是被低估的「營養王者」!每天吃這個量,好處多多
營養特色:高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纖維
碳水化合物佔比55%~65%,含抗性澱粉(類似膳食纖維功能)及鉀、鎂等礦物質,低升糖生成指數助力血糖控制。
鮮豆類
如豌豆、荷蘭豆、扁豆、四季豆等
營養特性:水分多、維生素含量高
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助力抗氧化與消化,含水量相對較高,能量較乾豆低。
豆類的健康營養做法
烹飪豆製品採用蒸煮燉
煎、炸等烹調方式會顯著增加豆製品的脂肪含量,並破壞蛋白質結構,不利於人體消化吸收,所以更推薦採用蒸、煮、燉、乾炒等清淡少油的烹調方式。
加工的豆類零食要少吃
不要把「芥末青豆」或「蒜香青豆」之類的小零食,作為零嘴隨時補充。
這類零食裡的豆類大多經過油炸處理,脂肪含量顯著上升,還會添加鹽、糖等調味品,包裝看起來小,嚼起來又上癮,但是真的對控制體重不太友好。
老人選易消化的豆製品
老年人吃大豆應適量,選擇易消化的豆製品,如豆腐、豆腐腦、豆漿等。整粒大豆含有難以消化的纖維素成分,老年人臟器功能減弱,過量攝取大豆製品會加重腸胃、腎臟負擔。
而大豆加工成豆漿或豆腐後,消化率提升到80%以上,營養價值利用率優於整粒煮熟大豆。
消化弱、痛風者喝豆漿
大豆雖然營養素和生物活性物質豐富,但也存在一些抗營養因子,如大豆中的低聚醣,部分人群攝取後可能引起脹氣、消化不良等,透過加工成豆漿的方法可減少脹氣因子的影響。
乾大豆中的嘌呤含量高,大豆經過加水浸泡、磨漿過程加工成豆製品時,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嘌呤含量損失或稀釋,豆製品嘌呤含量有所降低,痛風緩解期可以少量食用。
豆漿一定要煮透才能喝
沒煮熟的豆漿含有細胞凝集素、脂肪氧化酶、胰蛋白酶抑制素等有害物質,飲用後容易引發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等中毒症狀。
豆漿在煮的過程中,加熱溫度達到80~90℃時,會產生大量泡沫,出現“假沸”,但此時的溫度還不能將有害物質徹底分解。
所以,生豆漿要先用大火煮沸,再小火煮5分鐘左右,使泡沫完全消失、完全煮透後才可飲用。
油豆腐和油豆皮要少吃
油豆腐和油豆皮在製作過程中多了一道油炸的工序,會攜帶更多油脂,熱量會顯著提高,不建議過多食用。
有些經過調味的豆乾如香乾、燻乾、醬油乾、滷乾,鈉含量較高,食用時也應控制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