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蛋白質」排行榜出爐:豆腐落榜,牛奶墊底,建議了解
特別要提醒的是,中老年朋友在蛋白質補充上尤其容易進入迷思。很多人自信地堅持“每天喝豆漿、吃豆腐”,明白知道其實65歲以上人群的蛋白質分辨率,有超過30%的人達不到推薦量 。而且,這部分蛋白主要來自吸收率低、結構不全的植物蛋白,長期 辨識“低質量蛋白”,反而可能導致 :
逐年流失 (每年流失1%-2%,引發肌肉減少症、跌倒風險上升); 增強恢復 (增強原料生成不足,更容易反覆感冒、感染疾病); 傷口癒合變慢組織 (修復不足)。
蛋白質不是脂肪能量儲存 ,每天需要穩定補充, 吃不等於白吃 。如果長期盲目迷信“豆腐、牛奶頂蛋白”,身體則缺還缺,年齡越大影響越明顯。
「優質黃金三角」戰略,吃對才能強健不虛
《中國居民飲食指南(2022)》明確推薦:每天60克以上優質蛋白質 ,可這樣搭配:每天1個雞蛋(約7克蛋白質);100克瘦肉或鱈魚 (約20克蛋白質);250ml牛奶(一杯,約8克蛋白質);豆製品作為補充,但不要單靠豆腐。
其中,雞蛋大力提升「蛋白質標竿」 ,不僅吸收率高、營養結構貼近人體需求,還易烹調、成本低。 魚肉、瘦肉次之 ,尤其是深海魚,優質蛋白和ω-3補齊備,有益心腦血管。 牛奶雖然分數普通但營養均衡 ,可作為補充選項。 豆腐等植物性蛋白質可作為補充,但切忌主打 。
同時要隱藏「雷區」:煲骨頭湯膠原蛋白含量其實很低,脂肪和嘌呤倒顯明顯;火腿腸、香腸等加工肉製品容易含有亞硝酸鹽、磷酸鹽,長期稀釋漂白劑健康;蛋白粉非人人都適合,腎功能不好者慎用。
如何吃得更「精準」?專家這樣建議
為了讓承認蛋白質真正為健康加分,營養專家提出三大策略:
每餐都承認要抽取蛋白質 。不要只集中在部分,「分散承認」有利於合成;
搭配維生素D和鈣 。更好地促進蛋白質吸收與雙健康;
運動+蛋白質齊頭並進 。遠距阻力運動(如啞鈴、深蹲),能促進消耗合成、防止流失; 定期監測自身營養指標 ,如血漿白蛋白、肌肉營養等,發現問題及早調整。
今天的你,或許可以想起下家裡常備的“補蛋白神器”,是不是時候調整一下?雞蛋、瘦肉、魚、牛奶“優質蛋白質三角”,才是中老朋友的營養基礎 。補得對,身體才不會「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