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將440萬房產贈與女兒,但保留永久居住權,兩個月後女兒卻將房產出售,老人只用一招就化解了危機!
子女的孝心是錦上添花,只有自己搭建的保障體系,才能在晚年的風雨裡,給你最穩的支撐。
人活一輩子,上的最痛徹心扉的一課是什麼?
或許正是:血脈至親之人,教你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人。
人到晚年,最悲哀的莫過於:子女的孝順,是有前提的。
不久前,看到這樣一個真實故事,令人唏噓不已:
2021年,北京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張某(化名),在邁向人生暮年的路上,經過多重考量後,打算將名下唯一一套房子贈與女兒秦某(化名)。
為了保障自己晚年有所依靠,也避免後續出現問題,她在贈與房屋前,特意和女兒簽了份《承諾書》。
其中清楚地寫上了:張某自願將名下房屋無償贈送給女兒秦某,但有一個條件便是——在自己有生之年,保留在此房屋內永久居住的權利。
女兒欣然答應,隨後母女倆在親戚的見證下,於《承諾書》上簽名按手印,還簽訂了贈與合同,最終辦理了過戶手續。
在此期間,女兒也承諾,除了保證母親在此房屋永久居住的條件之外,之後也會盡好作為子女的責任,贍養、善待母親。
原本以為,這是一個老人放心、兒女歡喜的美好結果。
誰曾想,房子過戶才兩個多月,女兒就背著母親,透過中介和買房人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準備這套價值440多萬的房子賣掉。
張某得知真相後,瞬間開始擔心起自己毫無保障的晚年生活,無奈之下,她果斷將女兒起訴到法院,要求撤銷房產贈與合約。
在張某看來,女兒違背了當初的約定,所以自己有權收回房屋的所有權。
而女兒秦某則辯稱,房屋已完成過戶登記,母親沒有權利撤銷。
她表示,賣房子是為了拿這些錢重新在別處買一棟別墅,孩子們大了,家裡人多,住大點的房子比較合適。
法庭上,除了房屋問題外,母女二人積攢多日的矛盾也被揭開,女兒直言不滿母親找“後老伴”,因此兩人爭吵不休,親情出現裂痕,之後女兒便匆匆賣房。
幸好張某法律意識較強,先前簽的承諾書和贈與合約中清楚寫明了應保障的權益,也成為了這個案件判定的主要依據。
最終,法院認為,女兒秦某違反了贈與合同所附的義務,判決撤銷雙方就案涉房產簽訂的贈與合同,秦某於判決生效十日內,協助母親將案涉房屋變更登記至母親名下。
在這事件中,張某利用自己清醒的頭腦和果斷的處事態度,及時化解了危機,保障了自己老有所居。
審理過程中,法院也指出,近幾年類似情況不斷增加,建議老人家在把房產贈與給子女時,最好簽署一份書面的贈與協議。
把對房屋的居住權、子女對自己的贍養義務等重要事項都寫入協議,並且到房屋管理部門對房屋的居住權進行登記,才是對自身權益更好的保障。
不少網友評論道:“人老了,真不容易,每步路都走的小心翼翼,要嚴防外人別有用心,也要警惕親人之間沒完沒了的算計。諷刺的是,就連兒女是否真心孝順,很多時候,都是有利益作為前提的。”
人到晚年,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
有些子女總覺得,年邁的父母只要順自己心意,按照自己要求生活、養老,便可以做到盡孝,讓老人晚年有所依靠。
然而卻從未考慮,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真正渴望的安心源自於何處。
人常說:“感情到最後,靠的全是良心。”
在親情中,這句話同樣適用,孝心的真假,在利益的天秤開始傾斜時就能得以驗證。
懂得感恩的子女,自然會堅守好自己的良心,也定不會讓漸漸老去的父母寒心。
但又有多少孩子的孝順,常附著各種隱形的前提:
“你得有退休金能補貼家用,得有房子能給他們繼承,得身體健康不拖累兒女,最好還能幫著帶孫子。”
一旦這些前提不存在了,孝心就像斷了電的燈泡,瞬間熄滅。
人生的後半場,最怕看清,但又不得不認清的真相就是:你寄託極高期望的“養兒防老”,最後變成了一場自欺欺人的謊言。
在變老的路上,唯有保持清醒,守好自己的底牌,才能在晚年活得安穩,徹底心安。
到了一定年齡,才發現:
所有的痛苦,根源都在於對人性的無知。
常言道:“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短短十個字,說透了多少人在晚年歲月裡的淒涼心境,又點破了多少家庭兩代人關係的困局。
現實生活中,見過許多老人衣食無缺,可因為始終等不來子女的陪伴和孝心,靈魂深處永遠留有缺憾,人生暮年一直活在痛苦之中。
年初的時候,鄰居老趙的七十大壽辦得很是風光,三個子女和孫輩們簇擁著他切蛋糕時,在場的人都誇他好福氣。
可散場後沒一會兒,包廂裡傳來爭執。
由於老趙年紀越來越大,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孩子們準備趁此機會商討下,之後如何分配照顧父親。
小兒子一張口就訴苦,抱怨自己這兩年投資失敗,就連這場壽宴都超出預算,當初提出給老父親過壽也單純是為了面子,最後還計算多出的部分到底誰承擔,甚至提出讓老人自己出錢結尾款;
大兒子責備父親不肯把老房子過戶給自己,又表示自己很忙、家務多,之後不方便接老人去自己家住。
女兒則直言,父親之前把大部分退休金都給弟弟拿去創業,就算是最後錢都賠了,也應該讓弟弟出錢出力負責老人的晚年生活,以後怎麼養老都跟自己無關。
來源:視覺中國
字字句都離不開錢,爭吵聲不斷響起,這些議論全被老趙聽進了心裡,當時他就感到刺骨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