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的人,表面整潔,其實也揭露了人生真相...
曾國藩的祖父年事已高時,仍堅持親手清掃庭院和田埂,不使一處積塵。他認為,「掃」是修身律己的重要功課,無論多忙,都須保持居所整潔有序。
其子曾紀澤也以身作則,每日清晨起身打掃房間,一絲不苟,從不間斷。掃地於他,不僅是責任,更是一種自省與修行的日常儀式。
一個將生活過得井井有條的人,無需華麗的名片裝飾。他的日常,便是最有力的履歷。
印光大師曾告誡:“須克己慎獨,事事皆從心地中真實做出。”
能慎獨克己者,不為慾望所擾,不因懈怠而散漫。乾淨的居所,是其人格的寫照;有序的生活,是其命運的鋪墊。
把家安頓好,不慌不忙,從容篤定,修練沉穩之心,福氣自會不請而來。
來源:視覺中國
情緒穩定,溫暖待人
《掃除力》一書中提出:
每個房間都是一個能量場。
房間的模樣,藏著一個人的情緒與狀態。
家中雜物堆積、凌亂不堪時,人容易心煩意亂,情緒如斷線風箏,易怒難安。而當你動手整理房間,其實也是在梳理紛亂的心緒。
一位研究婚姻多年的專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在婚姻中,因長期積怨,他與妻子的關係日漸冷淡。
他不禁反思:為何懂得許多理論,卻仍陷入感情低谷?一天清晨,他輕聲問妻子:“今天我做什麼能讓你開心?”
妻子未抬頭,只淡淡答:“那做早餐吧。”
若在以往,他或許會感到委屈或不滿,但那天他壓住了情緒,默默走進廚房。
他一邊煮飯,一邊打掃,將爐台擦淨,碗筷歸整。在裊裊熱氣中,他彷彿也卸下了心頭的焦躁。
當妻子走進廚房,看到整潔的環境與備好的早餐,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楊絳先生曾說:“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喜歡打掃居所的人,內心往往也有秩序感。他們習慣將物品歸置整齊,也習慣在生活的風雨中,安置好自己的情緒。
彎腰拾起紙屑,擦去窗台灰塵,讓心漸漸靜下來,驅散浮躁,撫平波動。
情緒穩定的人,總能在喧囂中給人安定,在風浪裡讓人安全感。
願意花時間整理家庭的人,往往也願意付出耐心,傾聽他人、關懷細節、溫柔相待。
不必豪言壯語,無需虛飾浮誇,僅以簡單踏實的生活方式,將溫暖傳遞給身邊之人。
來源:視覺中國
▽
一位年輕人曾請教弘一法師:
“我並非懶惰,也有能力,為何總感身心疲憊?”
法師平靜答道:
“問題不在能力,而在於你未整理好自己的生活。”
若生活雜亂無章,疲憊便如影隨形。
而一個整潔的家,會為你注入充沛的能量。
屋子清爽,情緒便不易堆積;日常有序,生活自不會失控。
願你在往後的日子裡,無論外界如何喧囂,都能收拾好家、安頓好心、守護好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