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大的難,不是沒錢,而是父母才50 歲,就陷入這種狀況
昨天和一位朋友聊天,她突然嘆了口氣:“我真羨慕那些父母六七十歲還精神矍鑠的人。”
我問她怎麼了,她說最近很焦慮,因為剛50出頭的父母,已經開始表現出明顯的老化跡象──記憶力下降、學習能力減弱、對新事物越來越排斥。
最讓她擔憂的是,父母似乎提前進入了“養老模式”,每天就是吃飯、看電視、睡覺,幾乎沒有任何社交和興趣愛好。
「他們這個年紀,本該是人生最從容的階段,卻好像已經放棄了成長。」
朋友的話讓我深思。確實,一個家庭最大的困境,可能不是經濟壓力,而是父母才50歲,就陷入了精神上的早衰 。
來源:視覺中國
50歲,本應是人生的黃金期
依照現在的健康標準,50歲絕對不算是「老人」。
隨著醫療狀況的改善,50歲可以說是人生又一個起點──孩子已經長大,工作壓力減輕,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和儲蓄。
很多人在這個年紀開啟了事業第二春,有人培養了新嗜好,有人去實現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
摩西奶奶76歲才開始學畫,80歲舉辦個人畫展;褚時健74歲承包荒山種橘子,開啟人生新篇章。
相比之下,50歲實在太年輕了。
來源:視覺中國
精神早衰比身體老化更可怕
可怕的是,很多人50歲就開始自我放棄。
“我都這個年紀了,學不會了。”
“一輩子就這樣了,湊合過吧。”
“這些新東西是年輕人玩的,我不行。”
這種自我設限,讓許多中年父母提早20年進入了老年狀態。他們不再學習新技能,不再接受新觀念,對改變充滿恐懼。
結果是,與子女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與社會的脫節越來越嚴重。等真正步入老年時,這種隔閡已經深如鴻溝。
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