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長大後為什麼不心疼你,從你對他做這件事開始,就錯了
重新連接愛的電路
幸運的是,我的表哥一家讓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
去年春天,姑父在家修燈泡時不慎摔傷,造成腰椎壓迫性骨折。
表哥得知後,毫不猶豫地請了年假回家照顧。
令我驚訝的是,姑父絲毫沒有表現出「不想麻煩孩子」的推辭,反而樂呵呵地指揮兒子——你得先幫我把枕頭墊高一點、記得按時給我做熱敷、下午推我出去曬曬太陽……
有一次,我聽見表哥對朋友說:」其實挺感謝我爸的,他從來不掩飾自己的需要,這讓我覺得被他需要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適度的需要,不是負擔,而是最深情的信任;適當的依賴,不是軟弱,而是最溫暖的親密。
從現在開始,培養懂得心疼人的孩子
同事張姊在教育孩子方面堪稱典範。
她會在感冒發燒時對女兒說:“寶寶,媽媽不舒服,你能給媽媽倒杯溫水嗎?”
會在加班回家後對女兒說:“媽媽今天好累,你能幫媽媽搥搥背嗎?”
會在心情低落時告訴女兒:“媽媽今天有點難過,想要一個擁抱。”
如今,張姐十歲的女兒已經成長為懂得主動關心人的小天使:“媽媽你臉色不好,是不是頭疼了?”“爸爸你今天開車辛苦了,我幫你按摩一下吧。”
愛的能力,從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日復一日的實踐中慢慢習得。
學習適時示弱,讓孩子感受被需要。
「媽媽不是超人,媽媽也會累」——這句話不是抱怨,而是給孩子一個走近你內心世界的機會。
適當地展現自己的脆弱,讓孩子明白:父母也是一般人,也需要關心和照顧。
創造付出機會,讓愛有處安放。
從三歲的“幫媽媽拿拖鞋”到八歲的“陪奶奶去超市”,從十二歲的“為加班爸爸留飯”到十八歲的“記得母親節給媽媽驚喜”,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在為孩子搭建表達愛的階梯。
用心接納不完美的付出。
孩子倒的水灑了一地,擦的桌子還留著污漬,炒的菜鹹得發苦──這些又有什麼關係呢?
重要的是那顆想要付出的心。你的寬容接納,會讓孩子更願意再嘗試。
做好愛的示範。
夫妻間的相互體貼,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好的「愛的教育」。
爸爸為媽媽搥背,媽媽為爸爸泡茶,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溫情互動,都會在孩子的心裡播下愛的種子。
引導孩子感知他人情緒。
“那個小朋友為什麼哭?”“保安叔叔站了一天累不累?”“外婆走路不方便,我們要不要扶她一把?”
透過這些及時的引導,幫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學習體察他人的需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愛,需要留白和呼吸
中國水墨畫最妙之處在於留白,親子關係也是如此。
當我們把所有的空間都填滿,愛就無法自由流動;當我們把所有的付出都包辦,孩子就失去了成長的空間。
最深情的愛,不是傾其所有的自我犧牲,而是恰到好處的彼此需要;最健康的親子關係,不是單向的奉獻與索取,而是雙向的奔赴與成長。
社區裡六十歲的王叔,每晚都會陪八十五歲的老母親在社區散步。
有一次和王叔聊天,他笑著說:“其實我知道我媽腿腳還行,但她就是喜歡這種被需要的感覺。”
而他的老母親則悄悄告訴我:“我哪有那麼嬌氣,不過是讓孩子覺得我這個老媽子還被他需要著。”
你看,最深沉的愛,往往藏在彼此的「需要」與「被需要」之中。
多多轉發今天的文章, 從今天起,不妨試著放下肩頭的重擔,卸下超人的披風,對孩子真誠地說一句:“爸爸媽媽需要你。”
或許,這正是你們之間更深層理解與關懷的開始。畢竟,教會孩子愛我們,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