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報恩的兒女,身上往往都有4個“記號”,有一個都是福!
還記得榮獲「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的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在讀博士生龐眾望嗎?
龐眾望出身於特困家庭:父親患有精神分裂症,母親下肢殘疾常年臥病在床,而他本人童年時曾因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幾度瀕危。
面對如此困境,龐眾望從未被生活的重擔壓垮,反而自小就展現出非凡的擔當。
從8歲起,他便學著為母親擦身、餵飯、按摩,每天放學後撿廢品賣錢補貼家用,靠著微薄收入堅持求學。
他立志透過知識改變命運,讓母親過著有尊嚴的生活。
考上清華大學後,他的責任感不但未曾褪色,反而昇華為更宏大的家國情懷。
了解到光網資訊感知技術是我國長期受制於人的「卡脖子」領域後,從本科到博士階段,他毅然投身於高精度測量與光網絡感知研究。
在五百多個日夜裡,他經歷了四百多次實驗失敗,卻愈挫愈勇,最終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並獲得三項發明專利。
當被問及何以如此堅持,他答道:“責任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對家庭的責任讓我成長,對國家的責任讓我堅定。”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將專利轉化所得300萬元全部捐出,以母親之名設立“志芹助學金”,用於支持家鄉教育及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救治。
從守護小家到科研報國,再到回饋社會,龐眾望以行動詮釋了:真正的責任感,是一種由己及人、由家至國的大愛。
他將責任化為熱愛,以擔任成就人生。
身上烙印著責任感的孩子,或許起點平凡,卻終能憑藉這份擔當逆風前行,成為父母最堅實的驕傲。
來源:視覺中國
孝順父母,有溫度
托馬斯·富勒曾說:“能從自己孩子身上得到幸福的人才真正幸福。”
這句話,道盡了親情中最質樸深刻的圓滿。
幼時,父母不厭其煩地照顧我們;當他們年邁,我們也應如他們當年那般,以耐心和溫柔去回報。
中國新聞網曾報導一個感動無數人的故事:一位82歲的老母親因腦梗住院,她年過半百的三個兒子日夜輪番陪護,始終輕聲細語,沒有一絲不耐煩。醫護人員無不為他們的孝心動容,而三兄弟只是淡然回應:“照顧自己的母親,這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是啊,百善孝為先。所謂“孝順”,關鍵在一個“順”字。這並非盲從,而是以理解為基礎,用陪伴去體貼,讓父母在晚年心有所安、情有所依。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溫暖。同事小李常笑稱自己是父母的「三員大將」:播報員、引導員、調解員。她親手繪製手機操作圖,幫父母輕鬆上網;每當父母鬧彆扭,她就柔聲勸和、兩邊安撫;她還不時給父母一個擁抱,讓他們感受到不離不棄的溫暖。在她的細心呵護下,兩位老人雖已年至古稀,卻依舊精神矍鑠、面色紅潤。
有人說:「世間最美的輪迴,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一個懂得孝順的子女,就像家庭中的暖流,讓親情不斷循環升溫。
生病時,有人守在床邊悉心照料;孤單時,有人坐在身旁耐心傾聽。他們願父母所想,急父母所需。能讓父母老有所依、內心安寧的孩子,注定是這世間,最溫暖的報恩。
來源:視覺中國
正如一句感悟所言:“有的兒女使我們感到此生不虛,有的兒女為我們留下終身之憾。”
父母是根,兒女是果。
那些來報恩的孩子,身後往往都站著懂得播種愛與溫暖的父母。
樹高千丈不忘根,人行萬裡思雙親。
你曾用心澆灌的每一日,都會在歲月長河中生根發芽,終有一天,成長成為你遮風擋雨的蔭蔽。
多多轉發今天的文章 ,願天下父母,皆能養育出人緣好、人品正、有擔當的子女,得享溫情陪伴,安度幸福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