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最封神的一句話,幾乎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
當你常常觀察、冥想,宇宙中各種生命並存,讓自己與這種浩瀚壯觀的宏大事物產生聯繫,便會生出對自我的超越感,以及對生命的敬畏感,幸福感也會隨之提升。
我們活在五光十色的紅塵裡,難免會有分別與比較之心,但只要不過分執著於人我之相:
不因見優於己者而自卑,不因見不如己者而驕縱,不過度關注自身感受,多抬頭仰望星空,冥想眾生的浩瀚與壯觀,心就能變得寬廣許多。
豆瓣網友@咕嚕嚕 記錄了被自己「極簡掉」 的、讓人生變窄的一些思維:
一是變刻薄 ,把對生活的不滿轉移到別人身上,當看到別人說笑與開心時,腦海裡會莫名其妙地產生很多尖酸刻薄的想法;
二是各種浪費時間 ,如過度糾結一件事,長期沉浸在對未來的想像和對過去的緬懷中,勸自己忍受不幸,吃莫名其妙的苦等等;
第三是硬把自己拉入局 ,做各種無謂的比較,確定自我的方式完全依賴於外界的比較,別人的優點就變成了自己的枷鎖,而自己的不足就變成了自我的懲罰。
囿於“自我”,則小事越變越大;放寬視角,極簡掉“窄化思維”,大事也能越化越小,內在力量也會越來越強。
修一顆寬廣心,最好如網友評論的:
“把人生當單機遊戲,遇優秀者由衷欽佩,尋他人閃光點不比較,盼周圍人好,收穫的自然越來越多。”
來源:視覺中國
修布施心,放下對「有用」的執著。
網路上有句調侃:中國不養“閒神”,付出必求回報:
燒香為求轉運,布施為求福報,要是沒有福報我們就轉投其他神仙的懷抱。
那麼布施有用嗎?佛陀說有用,而且布施越多,功德越大,但需像菩薩那樣「不住相布施」:
不執著於財物多寡,不貪圖行善留名,不強調布施的形式。
分享見聞、認真傾聽、真誠地建議,甚至善待自己、不自我否定,皆是有功德的布施。
在「如何讓自己變得開心起來」的話題下,網友@含光提到了一個心理學名詞:「正向率」。
生活狀態豐盈充沛的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的比例在3:1以上,一般人則在2:1左右,有憂鬱傾向的人則是1:1。
也就是說一個人積極率越高,開心自在的時間越長,焦慮的時間越短,所以我們應該努力把積極率維持在3:1左右。
而培養正向率的方法,恰是佛陀所說的「布施」:
培養感恩心態: 平常可以寫寫感恩日記,主動發現並感謝生活中的小確幸、他人的善意,以及自己所擁有的,擺脫受害者心態;
品味美好事物: 有意識地放慢腳步,專注於一些生活的美好細節,將注意力全然投入當下的美好體驗中,不急於評判或利用它;
肯定自身價值: 客觀認識並肯定自己正向的性格、品格與努力,停止無止盡的自我貶低與苛責;
真誠地分享與連結: 在不為難自己的前提下,讓美好加倍。
這樣的布施,不強求“有用”,卻能自然生起歡喜心:感恩當下的擁有,欣賞周圍的美好,捕捉細節中的微光。
修一顆歡喜心,讓每一天充滿獨特的收穫感,每一天都成「限量版」。
來源:視覺中國
佛陀用他一天的修行告訴世人:
生活本就是一場奔忙,奮鬥亦為常態。
但“執著” 會把奔忙變成苦役,把“還沒得到” 當成“不幸福的理由”,把“別人更好” 當成“否定自己的證據”,把“沒有用處” 當成“不值得的標準”。
這就失去了我們追求幸福的初心。
只有不執著,才能在塵世的奔忙裡,始終保有內心的自在與清風,讓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成為充滿獨特收穫的「限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