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20年同學會後才懂:為什麼不要跟很久不聯絡的朋友見面

畢業20年同學會後才懂:為什麼不要跟很久不聯絡的朋友見面
value101 2025-11-05 檢舉

中年人的假期,往往非常忙碌。

帶孩子出門旅遊,回老家探望父母,難得清閒的時間還得去見老朋友。

生活節奏快,瑣事纏身,能抽出時間相聚實屬不易。然而真正坐下來聊天時,便會發現擁有共同的記憶不假,但時隔多年不見,彼此之間也少了曾經的默契和共鳴。

認識很久的姊姊退休後參加畢業三十多年的國中同學會後,便告訴我同學會像見到一大群陌生人。

看到人想不起名字,聽到名字記不起當年班上有沒有這個人。

席間談話內容離不開誰當了大領導、誰發了家、誰走了這類充斥著成功與落寞的話題。

一個晚上下來,她只感到一種莫名的疲憊,決定以後不再參加。

其實這幾年慢慢開始不流行同學會了。一來年輕人可以透過網路維繫情誼,二來中年人忙於生活,疲於應付多餘的社交。

像我這位姐姐的人不少。

不見面的人,不想再見面了。

很久沒聯絡的人,沒有必要再聯絡了。

 

不見面的關係,能維持多久?

之前看到這樣一篇貼文。

一位網友婉拒了大學時期最好的朋友的婚禮邀約。

因為太久沒聯絡了。

她們曾經是很要好的朋友,即使畢業之後,也會抽空去對方工作的城市見面,邀請對方到自己的家鄉玩耍。

線下沒有碰面的機會,那線上聊聊也不錯。

也是在那個時候,朋友主動提出讓她當伴娘。

她從來沒有想過,一段關係會聊著就淡了,走著走著就散了。

直到這次她才發現,不聯絡是有原因的。

提出見面,只有她過去找人的份,一旦邀請對方過來,總有忙碌的理由。

不找對方,對方也不會主動找她聊天。

對方的結婚消息,她是在朋友圈看到的。

本該私發給她的結婚邀請函和伴娘邀請,卻在婚禮前四天才發過來。

和她原有的國慶計畫衝突,想了又想,她最終選擇了拒絕。

即使後來對方解釋是忙婚禮忙昏頭了,也不懂社交禮儀,只發了朋友圈。

但她心裡清楚,這段關係早已回不到以前的親密。

只剩下朋友圈點讚的關係,會淹沒在廣告推銷裡,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逐漸被沖淡。

單薄的聯繫,無法承載伴娘這樣重要的角色。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時候不是地理上的遠近,而是心理上的隔閡。

當生活軌跡逐漸分離,共同話題越來越少,已經意味著彼此不再是同路人。

 

來源:視覺中國

一段時間不見後,只剩下心血來潮的懷念,和問工作問工資問發展情況,像老家的親戚一樣寒暄。

聊天的話題難免帶著「目的」:

關心對方過得好不好;

觀察這段關係能不能讓自己過好。

時間的力量悄無聲息,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環境,也重塑了我們對人際關係的期待與需求。

很少看到情誼依舊,多是「在​​嗎,幫我個忙」

需要更有價值的圈子,能夠為家庭、事業、眼下迫切的需求帶來幫助。

同時嚮往純粹的關係,沒有功利企圖,只有讓疲憊的中年人卸下心防的時刻。

 

來源:視覺中國

然而,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交往往往摻雜太多現實因素,純粹的感情變得稀缺而珍貴。

關係的疏離不得不成為一種無聲的常態。

生活的重心不斷變化,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接受關係的自然消亡。

或許這就是中年人的第一課,發現每段關係都有其生命週期,從陌生到熟悉,又從熟悉到陌生。

 

維繫關係的代價,比你想像的高

不得不承認,隨著年紀的增長,交朋友的難度越來越高了。

年輕時只要在一個圈子裡,有共同經驗和相同嗜好,就能維繫一段關係的穩定。

進入社會有了工作,開始擔心口不擇言、別人使絆子,哪怕和公司裡的同事長久相處,聊天總難免有諸多禁忌。

每天都是公司、家庭兩點一線,很難和別人建立不聊工作、不設防的關係。

演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研究發現,想要建立穩固的友誼,需要7個不同面向的經驗重疊:

說同樣的語言;

在同一個地方長大;

做著相似的職業;

有共同的嗜好;

擁有相似的價值觀;

一樣的幽默感;

同樣的品味。

換句話說,越能同頻,關係越長久。

談何容易。

電視劇《人世間》中六小君子五次的聚會,讓人感到無比唏噓。

第一次聚會時,沒有多好的物質條件,幾根糖葫蘆和冰棍,一桌家常菜,建立起難得的情義。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