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變強的開始:停止弱者敘事

普通人變強的開始:停止弱者敘事
value101 2025-11-05 檢舉

就這樣,他歷時9年,最後完成了24卷《易中天中華史》。

人生最大的內耗,就是一直在負面念頭打轉。

不要任由自己身處一種悲觀軟弱的狀態,換個心態,人生就可能發生質的改變。

內心堅定一點,把精力放在事情本身,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哲學家薩特在書中,寫過自己的故事。

他幼時喪父,右眼也因為角膜翳失明。

由於生理上的缺陷,他一直活在自卑中,總認為自己注定一事無成。

遇到機會時,他不敢爭取,有想法時,他也不敢主動表達。

 

他還特意蓄了長髮,試圖擋住自己失明的右眼。

外祖父知道後,就對他說:

「孩子,不要試圖遮掩你的缺陷,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

真正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要相信自己。 」

聽了這話,薩特幡然醒悟。

他剪掉長髮,克服了自卑,開始主動追求自己的哲學夢。

後來,他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莫言在《蛙》中寫過一句話:

“人,必須學會自己抬舉自己,如果自己都不把自己當成一個東西,那誰還會把你當成一個東西?”

只有你把自己當一回事,別人才會把你真正當一回事。

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為自己貼上弱者的標籤。

如果你想變成一個強者,先要改變的,就是自己的想法和心態。

放下內心所有的不敢、不能,以正面的眼光看待自己,就會擁有對抗一切的勇氣。

 

03

最後,我想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戲曲大師程硯秋。

他自幼學習京劇,變聲期後,音色變得低沉難聽。

家人帶他遍訪名師,四處求醫。

但終是未果,前輩們聽了他的聲音,都會憐惜地說:這孩子沒戲了。

就連最親近的家人,也忍不住勸他放棄。

即便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但他卻從未否定自己。

程硯秋堅信自己一定能走出眼前的困境,為此他每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待在練功房裡。

他一邊練嗓子,一邊翻找聲樂書籍,學習發聲技巧。

幾年後,他終於摸索出一種以氣催聲的新唱法。

這不僅彌補了他音色的缺陷,也開創了「程派」表演風格。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義大利女星索菲亞·羅蘭。

16歲那年,羅蘭第一次參加試鏡。

當時幾乎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覺得她鼻子太大、嘴唇太厚,不適合當演員。

換作其他人,面對這種刻薄評價,也許都會覺得無地自容。

但羅蘭卻從不會因為自己的外表自卑,她說:

“我的鼻子和嘴唇確實與眾不同,但是我為什麼要和大多數人長得一樣呢?”

導演看中了她身上的這股自信,果斷簽下了她。

此後,羅蘭憑著自己的魅力迅速走紅,成為享譽全球的巨星。

說實話,人與人命運不同,本質上是認知與心念的差異。

真正的強者,不會妄自菲薄,更不會輕易認命。

要明白,世界只會用你對待自己的方式,反過來對待你。

你若強大,世界便會溫柔以待;你若軟弱,世界也會跟著欺負你。

不自憐、不自卑、不怨嘆,堅定地相信自己,就是一個人強大的開始。

詩人汪國真說:

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後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後才戰勝生活。

弱者敘事,可以是一種狀態,也可以是一種命運。

或許,我們對眼前的困境無能為力。

但至少不要讓這種悲觀的念頭,在我們內心落地生根。

當你無所畏懼地認為自己是個強者時,自然可以擁抱世間一切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