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生一次病,就知道家有多重要
前段時間,看見兩張特別溫馨的圖片。
第一張 是網友的爸爸生病住院,媽媽在一旁細心地照顧他。
只見媽媽正在小心翼翼地給病床上的爸爸餵飯,一口接一口,溫柔又有耐心。
第二張 同樣也是在醫院吃飯的場景。
父親生病住院,三個兒子特意從外地趕回家,24小時輪流貼身照顧父親。
他們還在醫院附近租了房子,每天做好飯送過來,幾個人圍著父親一起吃飯,一連一個月都是如此。
這兩張照片,看得人心裡暖融融的。
人在生病的時候,總會格外的脆弱、無助。但只要家人陪伴在身邊,心裡就會踏實許多,病痛也顯得不那麼難熬。
都說醫院宛如一扇窗,透過它,世間百態、人情冷暖盡收眼底。
到了一定年紀,生一次病,你就會知道,家到底有多重要。
01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薄世寧 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曾收治了一個82歲的老爺子,是來做手術的。
老人的手術做得非常順利,隔天就可以把身上的氣管和插管拔了。
但是拔完氣管後,老人卻坐在床上又踢又鬧、胡言亂語,眼神裡明顯沒著沒落的。
這種症狀,就是典型的「ICU譫妄」 ——因為身處ICU這個陌生的環境,在最難的時候見不到任何家人,才會不由自主地恐懼,擔心,出現各種幻覺。
而治療「ICU譫妄」最好的方法,就是轉到普通病房。家人陪一陪,倒點熱水,說點知心話,很快就會好轉。
可是難就難在,這個老人沒有任何家屬,只有一個遠房的外甥。
醫生只好給這個唯一的外甥打電話,得到的回覆是沒有時間來陪,對方還說這個老人有退休金,不行可以多住幾天ICU。
沒辦法,醫生只能親自上陣,耐心地一點點哄著老人,治療了好一段時間,病情才有所好轉。
老人轉到普通病房的那天,那迷惘又孤單的眼神簡直讓人心疼。
這一刻,薄醫生很是感慨。
他說: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但是意外是偶然,生病卻是必然。
很多時候,治好病的不一定是什麼好藥,也未必是什麼鋒利的刀,而是有人貼在你耳邊,輕輕地對你說一句:“你別害怕,我們都在。”
人在生病的時候,都需要一個“錨點”,讓害怕的心有處可依。
這個錨點,不是親戚,不是朋友,而是真正把你放在心上的家人。
人活在世上,難免會有生病住院的時候。
只有在病榻之上,才能真正體會到:
為你焦急忙碌跑前跑後的,為你衣不解帶日夜陪伴的,沒有別人,只有身邊的家人。
02
看到一個影片:
25歲的女兒患上了紅斑性狼瘡,並發尿毒症。
聽到女兒生病的消息,在新疆阿克蘇打工的父親,急得一夜白頭。
他買站票,輾轉了3天跨越8000公里趕回來照顧女兒。
看到女兒只能依靠透析維持生命,父親心疼得直掉眼淚:“拼盡全力,我也要把女兒救回來。”
此時此刻,在這位父親眼裡,只要女兒能好起來,他願意傾其所有。
家人,就是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能堅定地站在你身邊,為你撐腰,替你打傘的那個人。
他會在你最無助最脆弱的時候挺身而出,不離不棄,陪你共渡難關。
自媒體作者@叫我麥大人 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兩年前,丈夫下班回家途中,騎摩托車摔進溝裡,不省人事。
家人發現後,緊急把人送往醫院搶救,結果病人顱內出血,連帶胸肋骨也斷了8根。
醫生連夜進行了開顱手術,後來送到了ICU用人工呼吸器維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