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聖”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謀聖”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value101 2022-01-04 檢舉

而要做到這一點,便要在說話時懂得分寸,懂得體諒,明白哪些可以說,哪些絕對不能說。

 

譴責批評讓人不悅,容易讓人不願面對,進而忽略諫言的內容。

 

出口如蘭則讓人舒服,也更容易讓人感覺親近,願意去採納聽從。

 

古代因向君主諫言不當,丟掉性命的不計其數。

 

說話沒有分寸,口無遮攔的結局往往也是傷人傷己。

 

一個人會說話的實質是掌握分寸感,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

 

說話有分寸感的人,往往也能夠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比他人更加順遂的人生。

“謀聖”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做人留餘地

 

當劉邦的漢王朝逐漸趨於穩定,張良也開始將自己的地位,逐步從“帝者師”退為“帝者賓”。

 

為人處世也都遵循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原則。

 

後來劉邦唯恐部下反叛,開始大肆翦滅異姓王。

 

在這場殘酷的鬥爭中,張良明哲保身,既不為了討好君王落井下石,也不主動參與謀劃。

 

俗話說:斷盡別人的路,自己也將無路可走。

 

張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所以在西漢皇室的暗鬥中,張良也格外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

 

在適當的時機下,他果斷地選擇離開旋渦中心,讓自己避免了“兔死狗烹”的結局。

“謀聖”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遠離俗事的確可以讓自己不受波及,但完全不講情面,過分虛偽亦讓人避而遠之。

 

在進退間,張良把“度”拿捏得恰到好處。

 

所以,當皇后呂雉為了保全兒子的太子之位,請求張良出謀劃策時,張良並沒有拒絕。

 

這件事也讓呂雉對張良一直心懷感激和敬重。

 

最後,張良以自己“為韓報仇強秦”一生的宿願已經滿足,再加上病魔纏身的理由自請隱退。

 

從此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徹底遠離了朝堂。

 

而他曾經幫助過的呂后此時仍不忘感激張良,勸解他不要委屈自己。

 

張良也聽從了呂后的勸告,吃穿用度上依舊遵循俗世的規則。

 

直到漢高後二年,張良病逝,一代“謀聖”得以善終。

“謀聖”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張良前期在君王身邊時盡心輔佐,又在地位提升時逐漸遠離權力中心功成身退。

 

他進退有度,同時深知在進退間給別人留有餘地,本質上也是給自己留有餘地。

 

畢淑敏曾說:“親近地保持距離,才是最恰當的交際方式。”

 

聰明的人,在做人做事時,也一定會給彼此留下轉身的機會和空間。

“謀聖”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做事遵尺度,張良得以韜光養晦,謀定而後動;

 

說話有分寸,張良能夠在對君王諫言時得償所願;

 

做人留餘地,張良收穫了安穩的人生。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凡事失去限度,就難免會行差踏錯。超越了限度的約束,也會過早地凋零。

 

依“度”行事,才能做事有分寸,有方法,有舒緩,有預判。

 

而把握好“度”,便是人一生的修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