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語是一種修行,無言是一種境界

止語是一種修行,無言是一種境界
value101 2023-06-30 檢舉

《墨子》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子禽向老師墨子請教:“多說話有好處嗎?”

墨子回答:

“癩蛤蟆和青蛙整日都在叫,叫得口乾舌燥,只叫人心煩,根本沒有人聽他們的。

而雄雞每天早上按時打鳴,別的時間都不叫,但是人們都願意聽。

 

所以,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關鍵是要看你說的話有沒有價值。”

話不在多,而在於精。

我們總是習慣了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卻很少去思考,這一連串的表達背後,是否有意義?

《鬼穀子》裡說:“言多必有數短之處。”

意思是,說的話多了,必定會出現失誤、暴露短處。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說話是本能,閉嘴才是本事。

 

 

好辯,是一種執念

 

楊絳在《我們仨》中寫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次,楊絳跟錢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吵架,原因就是一個法文的讀音。

錢鍾書說楊絳的讀音有家鄉味,楊絳不服,最終兩個人吵了起來。

隨著爭吵越來越激烈,兩個人對彼此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

無奈之下,他們找來一個能說英語的法國人斷公。

最終,楊絳對了,錢鍾書錯了。

楊絳在取勝後說,雖然我贏了,可我並不覺得開心,反而覺得非常無趣。

我們常常會在一些不合時宜的時候,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然後傷害一些至關重要的人。

當情緒上來的時候,我們就像一頭十個人都拉不回來的蠻牛,話越說越多,理越講越偏。

只顧一味地喋喋不休,卻忘了說這些話的初衷究竟是什麼。

柏拉圖說:“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好辯,其實是深藏在我們內心的一種執念。

因為我們總是會本能地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問題,然後習慣性地去質疑他人的一切。

而被這種執念傷害最深的,往往是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

生活不總是非黑即白的,我們大多數時候的爭辯,都不過是因為咽不下那口氣。

爭到底,也無非就是換來一場兩敗俱傷的結局。

 

 

止語,是一種修行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少女未婚先孕,生父卻身份不明不知所踪。

因為家中父母不停地追問,無奈之下少女隨口瞎編說是廟裡的某位高僧。

孩子生下後,父母氣哄哄地到廟裡找到這位高僧,要求他承擔撫養孩子的責任。

高僧見狀,默默接下了孩子,說了句“這樣子啊 ”,什麼也沒解釋。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