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和不讀書,差的是整個人生

讀書和不讀書,差的是整個人生
value101 2023-09-26 檢舉

最近看綜藝節目《我在島嶼讀書2》,發現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閱讀觀。

餘華說:“讀書不是為了讀書,而是為了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

蘇童說:“閱讀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積聚能量的過程。”

程永新說:“閱讀會打開我們的眼界,打開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看到,怎麼獲得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一種生活。”

關於閱讀的意義,千人有千面的解讀,但對於閱讀的好處,卻是無人可以否認。

《人民日報》曾發布6組漫畫,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人閱讀前後的差異。

它告訴我們,讀書從來不是無用的。

在書頁翻動之間,讀書和不讀書的人,就已經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1

關於眼界

 

海明威曾提出一個冰山理論。

他說:冰山之所以顯得雄偉,因為它浮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八分之七在海裡。

而這個世界,也是如此。

不讀書的人,生命再長,也只能窺得這世界的一隅。

而透過博覽群書,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一樣的風景才會在你眼前緩緩鋪開。

網路上曾有一個很火的問題:“怎麼樣才能最低成本地見世面?”

一個讀書部落客回答:

讀的書多了,就知道這世上不只一種文化,對於不同的聲音也會變得包容;

 

讀的書多了,就明白歷史的興衰也只是一瞬間,眼前的得失便不再那麼重要;

 

讀的書多了,就懂得人生不只有一種活法,對旁人的生活便多了一份理解。

 

所謂見世面,就是明白了世界不只一面,而透過讀書,便能最低成本地見到世界的不同面。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像是坐在井底的青蛙。

剛開始就只能看到頭頂的一片天,甚至以為那就是整個世界。

唯有讀了書,體會到別人的經歷,感受了別人的人生,我們才能跳出禁錮自己的井底。

那些讀過的書,就是你打開世界的地圖。

翻開它們,你就能穿越到任何地方,探索到更多未知的美好。

2

關於解惑

 

曾有人寫信給楊綿,表達自己內心的疑惑。

楊綛只回他一句話:“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太多。”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

也許是情路不順,也許是事業受挫,也許是家庭衝突…

每當這時,我們便會陷入極大的痛苦和焦慮之中,久久無法自拔。

但生命本來就是一場輪迴,我們現在經歷的,或許正是先賢們已經解決過的。

如果你感到困惑,不妨翻開一本書,也許下一頁,你想要的答案就會在書中出現。

林清玄30歲時,便拿遍了台灣所有的文學大獎,名利雙收。

但觥籌交錯的生活並沒有讓他感到快樂,他反而陷入一種對生命的迷茫。

直到有一天,他偶然看到了《奧義書》,其中的一句話讓他如遭電擊:

「一個人到了30歲,要用全部的時間來覺悟,否則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

於是,他毅然辭掉了工作,開始埋頭苦讀。

三年後,他把自己的感悟寫成了《身心安頓》系列書籍,受到了一眾好評。

而他自己,也在書中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朱熹曾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

讀書可以知曉道理,更能解答問題,多讀多思考,便能優於昨日的自己。

如果覺得生活太苦,可以讀《活著》,去挖掘生命的意義;

如果對愛情迷茫,可以讀《簡愛》,去找到情感的真諦;

如果對孩子教育煩惱,可以讀讀《愛與自由》,破解成長的謎題。

把書籍當成治癒心靈的解藥,讀的書多了,困擾你的一切難題,便都能迎刃而解。

3

關於表達

 

關於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央視主持人朱廣權有過一段經典的解讀:

它可以讓你在看到落日餘暉時,腦海中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鶓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哇,夕陽真好看”;

 

在看到漫天飛舞的雪花時,能夠脫口而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而不是只是驚呼“哎喲,雪真大被驚呆”。

閱讀和不讀書的人,對於世界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說出的話自然也立分高下。

也許閱讀的魅力就在於:雖然風景普普通通,但相似的情懷總能讓人感動;雖然日子生活平平淡淡,但風花雪月的詩句總能增添浪漫。

言談不凡的人,一出口就是錦繡河山,他的措辭裡,其實藏著自己更高級的人生。

聽過一個很有趣的比喻:讀書就像吃飯。

看似吃過就沒了,但它會變成你的營養,提供你成長的能量。

在日復一日的歲月裡,影響你的氣質,改變你的談吐,最終根植在你的靈魂裡。

讀的書越多,就能不斷提升你的表達力,讓你擁有不凡的文采。

胸中有墨水,便能對著美景出口成章;腦中有積累,便能與傑出的人產生共鳴。

當你一本接一本地閱讀,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你就會發現:

你的生命早已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質變。

4

關於自我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