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真正的教養,是停止糾正別人的慾望

成年人真正的教養,是停止糾正別人的慾望
value101 2023-10-02 檢舉

結果越來越多的遊客怕被網暴不敢再坐轎子,轎夫也顆粒無收生活艱難。

網友的“好心好意”,卻變成了轎夫的絆腳石;網友扛著“我是為你好”的大旗,最終卻砸掉了轎夫的飯碗。

我們常以愛為名,站著說話不腰疼,結果好心辦壞事、給別人挖了大坑。

董宇輝曾說:“不要輕易給別人建議,我們偏頗、狹隘、片面的人生經驗,其實不足以去指導別人的人生。”

人生最大的清醒就是你是你,別人是別人,守好各自的邊界和分寸。

沒有常識的糾正,不假思索地叫停,自以為是地糾偏,這不是你的直爽,而是對別人缺乏教養。

 

 

有意式調教:“過來人”也只是“路人”

有點生活閱歷的人總喜歡以「過來人」的身分自居,對年輕人的生活指指點點。

異地戀沒有結果的,你要面對現實;

學藝術燒錢沒前途,學財務會計吧,每家公司都需要;

不要在大城市打拼了,趕緊回老家考公務員,錢多事少離家近…

「過來人」的忠告聽還是不聽?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如何看待「過來人的忠告」?

其中一個高讚回答是:「我們處於一個劇烈變動的時代,經驗在很多時候反而是束縛我們發展的一道枷鎖。

「過來人」自以為正確的那些道理,早就被時代的車輪碾得稀碎。如果你越長大,越發現「過來人」說的話都是正確的,那很可能是因為你根本沒有超越這些「過來人」。」

馮唐曾經在網路上調侃:「中年油膩 」的表現之一,就是 愛端著「過來人」的身份,教人做事。

其實,沒有人是“過來人”,大家都在不同的賽道向著未來各自奔跑而已。

你努力炫耀自己的正確,本質在於否定別人的跑道;

你試圖糾正別人的目的,根源是想拉別人重蹈自己的老路。

整天想著改變別人的“過來人”,即使如願以償,也無非是拉了一群人陪他坐井觀天。

《十三邀》裡,許知遠老師說社會總是喜歡對年輕人提出各種期待。

而學者錢理群老師回答:“我沒有權利和理由去指責年輕人這不對那不對。不做導師,不給別人指路,我只是不斷地提出各種思考,讓年輕人去想。”

錢理群老師沒有沉迷於「人生導師」的角色,反而展現了是與年輕人平等相處的教養與格局。

真正的教養應該是感同身受的包容、求同存異的理解和推己及人的悲憫,對後生晚輩更應如此。

 

 

小說《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裡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精神病患,以為自己是蘑菇,每天撐著一把傘蹲在病房的角落裡,不吃也不喝。

很多專家過來糾正他:對他言語勸導,要他離開角落。但結果無濟於事。

直到有位心理醫生,穿上和病人一樣的衣服,也撐起雨傘,每天蹲坐在病人旁邊。

看到醫生的行為,病人慢慢放下戒備。他學著醫生說話、吃飯、走路,慢慢地也恢復了正常生活。

很多人總覺得身邊人不順眼、“有毛病”,特別想糾正和改變他們身上的缺陷。

亦舒說:「每個人說另外一個人,道理總是一籮筐一籮筐,丈八的燈,照見別人,照不見自己」。

總想糾正別人,這是很多人缺乏教養的通病;總覺得別人有病,或許可能是自己得病了。

尊重比反駁重要,包容比改造重要。

餘生,願你用認可來代替糾正,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