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自我重啟最快的方式:《掌控習慣》
2025年到了。
回首過去的一年,你是不是有很多沒實施的計劃,沒達成的目標,沒兌現的承諾?
說好要運動、早起、閱讀,可沒堅持幾天就半途而廢;
決心要存錢、學技能、換工作,但到了年底依舊一事無成。
或許,你會感到疑惑:為什麼別人的日子越過越好,自己卻年年不見起色?
《掌控習慣》中說:種什麼因,結什麼果,你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享有什麼樣的結果。
這本書的作者詹姆斯·克利爾,憑藉著微小的改變,從迷惘無助的大學生,一步步成長為美國著名習慣研究專家。
透過親身經歷與大量觀察,他發現:所有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後,都由一個個好習慣而創造。
新年伊始,翻閱這本書,重塑自己的思考與行為。
當你掌控住習慣,就能掌控好人生。
1
決定命運的不是大事件
而是小習慣
在《掌控習慣》中,有個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英國職業自行車隊,在各大賽事上表現平平,碌碌無為了近百年。
直到2003年,布雷斯福德被任命為自行車運動協會績效總監。
他一上任,就制定了「聚合微小進步」策略,即在每一件事上尋求極細微的進步。
他先將有關騎自行車的各個環節一一拆解,然後在每個部分進行1%的微小改進。
其中,包括重新設計自行車車座,使其更加舒適;用酒精擦塗車胎,以獲得更好的抓地力;讓運動員穿著更輕的賽車服,減小空氣阻力…
一個個小改進看似微不足道,卻在5年的累積效應下,產生了驚人的效果。
2008年北京奧運會,英國自行車車手出盡風頭,包辦了該項目60%的金牌。
4年後的倫敦奧運上,他們更是打破了9項奧運紀錄和7項世界紀錄。
此後,他們連續在重大比賽中奪冠,成為這項運動的佼佼者。
很多人好奇,那些不起眼的小改進,憑什麼能促使他們逆襲?
書中解釋:人們很容易高估某個決定性時刻的重要性,並低估日常中微小改進的價值。
真正能左右人生的,並非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藏在細微之處的修行。
在時間的加持下,一點小小的差異,就能造就翻天覆地的改變:
如果你每天進步1%,到了年終,你將至少有37倍的巨大進步。
相反,如果你每天退步1%,一年後,你現有的任何成就都會近乎歸零。
這說明,塑造我們的,不是偶爾做的一兩件事,而是自己一貫堅持要做的事。
運動兩三天,你的身體不會有任何變化,可連續兩三個月下來,你自會鍛鍊出更健康的體魄。
讀完一兩本書,你的認知不會有顯著提升,但當你讀過上百本書,不知不覺就能擴大知識儲備。
偶爾學幾次技能,你根本摸不透其中門道,而你重複練習數次後,便會發現自己已經游刃有餘。
有太多人,看輕了習慣和堅持的力量,總想舒服地放縱一場,懶散地拖延幾次。
結果日子一天天過去,你的狀態愈發萎靡,生活也一團亂麻,變得糟糕而無序。
每個人的命運,其實都是自己種種下意識行為的總和。
你只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實踐積極的活法,方能實現跨越式的成長。
2
改變習慣,就是在改變命運
書中提到,作者有位朋友,一年內成功減重近50公斤。
她的秘訣很簡單,就是不停地問自己:“健康的人會做什麼?”
出門時,一個健康的人會步行還是坐計程車?
點菜時,健康的人會點玉米煎餅還是沙拉?
一個個微小習慣的調整,引領她輕鬆達成了減重的目標。
其實,每個人都是由習慣塑造的。
你內心渴望的身份,決定了你的行動;而你長期堅持的行動,造就了你的命運。
那些看起來成功的人生,本質上都是明確了身分認知,遵循了正確習慣。
作者也在書中講述了自己的兩段經歷。
第一段發生在他的大學時期。
剛入學的他,成績排名墊底,身體也弱不禁風。
但他不想辜負四年時間,決心以優等生的標準要求自己。
每天晚上,他都早早上床睡覺;隔天一早,他又準時起床運動。
平日裡,他認真學習每一門課;週末和假日,他也雷打不動地去圖書館學習。
沒想到,幾個學期下來,他在各方面的表現都越來越突出。
他運動能力過人,被評為學校的頂尖運動員,當上校棒球隊的隊長。
他各科成績出色,畢業時獲得了該大學的最高學術榮譽——校長獎章。
原本資質平平的他,搖身一變,成了學校裡最優秀的學生之一。
第二段發生在他的工作時期。
自從嚐到好習慣的甜頭後,他就開始記錄自己針對習慣所做的研究和總結。
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何不像那些作家一樣,把自己寫的內容分享出去?
儘管文筆一般,也沒有公開寫作的經驗,但他視自己為專業作家,每日筆耕不輟學。
每週一和週四,他也會在固定時間發表一篇文章,幾乎從不間斷。
堅持3年後,收穫20萬粉絲,並跟著出版社簽下合同,成為貨真價實的作家。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身分和習慣互為因果,相互塑造。
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一個人每天重複的行為,會在不動聲色間內化他的信念,影響他的選擇。
而無數個正確的選擇疊在一起,才有可能幫助我們的成長,吸引更多的好運。
找到目標,付諸行動,夜以繼日地堅持下去,你終會在時間的複利下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