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而已,別太上頭

工作而已,別太上頭
value101 2025-01-13 檢舉

我同事小林,是團隊裡當之無愧的「卷王」。

尤其是年底最後一個月,為了年終考核,她常常加班到凌晨。

但前幾天,我忽然聽說她請了長假。

一番打聽後才了解到,小林可能患上了焦慮症,身體狀況堪憂。

想想也是,入職五年來,小林幹得太累了。

是不是她的活都接,該不該她管的都管,還特別在意與領導同事的關係。

她力求完美,越乾越上頭,就像一輛超速的火車,失控地向前瘋跑。

直到身體被掏空,她才被迫緊急煞車,然後又令生活陷入更大的動盪。

關於“如何正確地上班”,向來是眾說紛紜。

但我比較認同《圓桌派》中竇文濤的觀點,他說:上班,不過是為了拿這份工資。

是啊,工作歸根到底是謀生的手段,沒必要拼命,更沒必要為了小事上頭。

 

01

情緒別上頭,拒絕情緒勞動。

作家渡邊淳一剛開始寫作那會,認識了編輯小K。

小K是個特別敏感的人,尤其是工作中,芝麻綠豆的小事都能讓他巰食不安。

例如,女同事說話聲音大,他聽著厭煩,就開始生悶氣;

例如,看誰辦事沒有條理,他也在一旁幹著急;

再例如,審核稿件時同事提點意見,他都覺得是在針對他。

有一次,他實在受不了對桌同事的做事風格,就鼓起勇氣向領導提出換座位的請求。

而順利換了工位後,小K又開始胡思亂想。

其他人會不會覺得我毛病多?領導是不是也厭煩我?自己的前途會不會被影響…

想著想著,他越來越焦慮,根本無法安心工作。

結果就是,他在本職工作中反覆出錯,還差點耽誤報紙的發刊。

這下小K更緊張了,各種負面情緒一股腦地向他襲來,令他很痛苦。

後來渡邊淳一聽說,小K不久後就離職了,徹底淡出了文化圈。

這件事,給渡邊淳一狠狠地上了一課。

因為當時他也因為工作處於很大的情緒波動中。

寫稿的時候患得患失,投稿的時候緊張。

但小K讓他看明白了,心情起伏過大,做起事來就束手束腳。

倒不如遲鈍一點,專注做好手邊的事。

他開始心無旁騖地創作,不出幾年就成為響噹噹的暢銷書作家。

心理學家鮑爾斯特說:

儘管你什麼都沒做,但每一次選擇、糾結、焦慮,大腦都會消耗心理的能量。

 

這就是「情緒勞動 」。

看過一個說法,解釋人為何要工作。

無非是公司為了提升效益,員工為了升職加薪。

但無論是提升效益,或是升遷加薪,最終都要落到具體的事情上。

但情緒勞動是空的,是不具體不產出的純消耗。

情緒一上頭,整個人都蒙了,不但於工作無益,還會白費心力。

馬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職場不是做人的地方,是做事的地方。

精神不受力,我們的注意力才會流向真正有意義的事。

 

02

狀態別上頭,過度負責只會壓垮你。

美國心理學家Adam Grant將職場人群分為三種:

付出者(givers)、獲取者(takers)和互利者(matchers)。

他透過大量研究,最後得出一個顛覆的結論:在各行各業中,最失敗者往往都是付出者。

為什麼?

因為這些人不懂拒絕,要嘛處處打雜,要嘛事事操心。

效率低下,節奏混亂,創造不出多大的價值。

職場是很殘酷的,一旦你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就很容易被蠶食乾淨。

佳得樂公司的前總裁奧哈根,剛進公司時什麼活都做。

但時間長了,她發現自己非但沒學到新東西,煩惱還越來越多。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