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而已,別太上頭

工作而已,別太上頭
value101 2025-01-13 檢舉

關鍵是,她的付出在別人看來,是那麼地理所應當。

有一次,有個項目資料出現了問題,需要有人檢查錯誤。

同事便以奧哈根細心為由,把任務塞給了她。

當時,奧哈根已經忙了一天,腦子混亂得很。

再看這些數據,只感到頭暈目眩,可她還是硬著頭皮接下來。

而那位同事半小時就來催促一次,見她查不出結果,還不不耐煩地說:“別因為你一個人耽誤了大家下班!”

這話一出,奧哈根再也忍無可忍,立刻懟了回去:

「你這麼著急的話,自己檢查就好了。我又不是欠你的,以後這種事別來找我。」

從那以後,奧哈根像變了一個人,再也不會事事插手忙個沒完。

她整個人冷卻了下來,不再急躁,不再瞎忙。

而後幾年,她把省下來的精力,全放在了業務提升和技能學習上。

等各方面都十分出色後,她順利拿下了總裁的位子。

奧哈根不只一次告誡新人們:

“只有自己精力充沛,才能為別人付出。好比一家銀行,如果只出不進,最終會破產。”

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不要把工作當成天大的事#

其中,不少網友吐槽自己的職場迷思。

有人為了幹活忙到沒時間吃飯,有人為了別人的事通宵加班,也有人拿著三千的工資操著三千萬的心…

而這種過度負責,帶來的又是什麼呢?

是熬壞了的身體,焦灼的內心,還有巨大的失望。

很多時候,把一件事做到一百分遠比做一百件瑣碎的小事來得更有意義。

找準自己的優勢,先掌握核心競爭力,至於其他雜七雜八,就不要管了。

 

03

感情別上頭,上班不是去交朋友的。

剛參加工作時,我有個幻想,和同事處成朋友。

但慢慢地我發現,職場真不是講交情的地方。

因為一碰上有利益相關的事,就算你打感情牌,別人也不買單。

就像羅振宇說的:每個糾結應該喜歡誰或討厭誰的人,都忘了自己的首要任務是工作。

巴菲特和查理·蒙格合作了超過半個世紀。

在世人眼中,他們是彼此最知心的朋友。

但芒格卻說:“我和華倫在工作時談論的,是工作、工作,還是工作。”

如果我們分不清主次,在感情上上頭,那結果必定是心也傷了,工作也搞砸了。作家若杉就講過同事老吳的故事。

老吳很重感情,是出了名的熱心腸,尤其是在單位,對同事是有求必應。

一次,有同事請他幫忙翻譯一篇醫學文獻。

老吳一口氣答應下來,可未曾想到,翻譯的難度遠不是自己能駕馭的。

最後還是他自掏腰包請了專業機構才搞定。

為了同事情誼,這種事老吳做得多了。

外面看上去,他人緣好朋友多,但只有若杉知道,老吳為了別人耽誤了自己多少事。

其實工作中,事有解決的方式,人有相處的模式。

事情穿插人情,合作混雜世故,就會平添不少麻煩。

職場上很多大佬,都表現出一種「反社交人格 」。

就像心理學家哈麗雅特布萊克在《取悅症》中提到的習慣。

她會在工作信箱的簽名中備註好自己的職位內容。

工作範圍以外的事情,即便同事來攀交情請求幫忙,她也會果斷拒絕。

這種不近人情的做法,讓她在公司受到了非議,但同時也讓她遠離了許多人情債。

聚焦於自己的業務,不被冗餘的事情叨擾,她快速提升了自己的業務能力。

我們出門工作,不是為了讓別人喜歡,不是為了找知己的。

是為了賺錢,為了生存,為了有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

牢記這一點,就不會再為人情世故上頭了。

《少做一點不會死》中寫道:

“你必須牢記對自己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對別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

提升自我價值,建立顧客資源,掌握專業技術,這種事不能躺平,努力就努力。

但沒必要的情緒和感情,無意義的繁雜小事,就沒必要浪費精力了。永遠記住,工作一是為了報酬,二是為了自我增值,其他的都不重要。

點個讚吧 ,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