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再讀《我與地壇》,我終於明白了人活著的意義

中年再讀《我與地壇》,我終於明白了人活著的意義
value101 2025-01-13 檢舉

2010年12月31日,史鐵生於北京逝世。

距今為止,他已經辭世14年了。

他留下的《我與地壇》,每讀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悟。

上學時讀,我們為史鐵生的命運而惋惜,為他年紀輕輕就被永遠禁錮在輪椅上而哀嘆;

到了中年,經歷了許多場生離死別,才明白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原來還藏著另一層深義。

史鐵生在書中寫道:

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你能創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

祂用一生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最終的結果,而在你經歷的每一件事、體驗的每一秒。

這個過程,才是你這一生不可多得的風景。

 

1

經歷無常,才懂人生

《花田半畝》中說:“生來就是品嚐苦味,生來便是看盡無常變幻。”

尤其是人到中年以後,我們對人生無常就會有更多的感觸。

我們永遠無法得知,下一秒我們將面對什麼。

有可能跌落低谷,也有可能遭逢重大變故。

倘若我們不能接受這些無常,便只能一直痛苦。

《我與地壇》寫道,史鐵生上學的時候,是學校裡的頂尖學生。

他體育特別好,尤其擅長80公尺跨欄,還在此項上得過冠軍。

他從小的夢想,就是當運動員。

結果,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在一次下鄉活動中,他突遇暴雨和冰雹,因為找不到躲雨的地方,他淋了一路。

回到家中,他就高燒不退,繼而腰痛加重。

一年後,他下肢徹底癱瘓,從80公尺跨欄冠軍,變成了一個只能坐在輪椅上的廢人。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史鐵生萬念俱灰,一度想赴死。

萬般絕望之際,史鐵生想到了寫作,用筆桿取代自己的雙腿。

他筆下思考自己的人生,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生命。

漸漸的,他明白了人要經歷什麼無可避免,但人活著一天,就不能白活。

於是,他坦然接受了命運給他的東西,頑強地活了下來。

作家愛爾西‧麥可密克說:

“當我們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實時,我們可以省下精力,創造出一個更豐富的生活。”

對於生命中發生的那些無常之事,我們無力改變,也無法預料。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一切發生,然後坦然對待。

當我們以一顆淡然的心,去擁抱改變時就會發現:

那些面對變故時產生的失落、痛苦、絕望情緒,早已在我們接受的時候,變得蕩然無存。

 

2

經歷離別,才懂珍惜

莫泊桑說過一句很紮心的話:

「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都是熟視無睹的,唯有在失去後,我們才能體會到它的可貴之處。」

就算是日日陪伴在我們身邊的親人,我們也未必會多麼珍惜。

但一旦他們真的離去,我們就會立刻感受到一種徹骨的思念。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懷念母親。

他說,自己雙腿癱瘓後,脾氣變得暴怒無常。

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他會突然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他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這時候,母親都會躲出去,悄悄地抹眼淚。

但史鐵生沒有註意到這些,他沉浸在自己的不幸裡,忽略了身邊的一切。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