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再讀《我與地壇》,我終於明白了人活著的意義

中年再讀《我與地壇》,我終於明白了人活著的意義
value101 2025-01-13 檢舉

但史鐵生沒有註意到這些,他沉浸在自己的不幸裡,忽略了身邊的一切。

他不知道,當他心情煩悶去地壇散心時,母親總會因為擔心,滿園子地去找他;

他不知道,當他為雙腿癱瘓而怨憤時,母親已經得了很嚴重的病,整宿整宿疼得睡不著覺;

他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裡總是要加倍的,在他不知道的地方,母親為他流過多少眼淚。

直到後來,母親突然病逝,史鐵生才知道自己對母親做了多少錯事。

他在《我與地壇》中寫道: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只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等我們意識到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所以啊,現在仍有機會彌補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身邊的親人。

雖然我們無法阻擋時間的流逝,無法阻止親人的離去。

但至少我們可以盡己所能,與親人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對親近的人保持最大的耐心和尊重,對至愛的人給予溫暖和陪伴。這樣,等到真的要分開時,我們才不會因為錯過什麼而遺憾。

 

3

經歷生死,才懂活著

史鐵生一生都在跟死亡打交道。

他在《我與地壇》中講了自己的經歷。

正值21歲大好年華時,他因脊柱裂併發症導致雙腿癱瘓。

30歲時,他又被查出患有腎臟病。

47歲時,他又被診斷為尿毒症,只能靠著每週3次,每次四個半小時的透析維持生命。

這樣的透析持續了整整12年,到後來,他的動脈、靜脈點隆起成了蚯蚓狀…

熟悉他的護士都說:“你的名字真沒取錯,你的命比鐵都硬。”

他的主治大夫雖看慣了生老病死,但在史鐵生面前還是不禁感嘆道:“史鐵生之後,談生是奢侈,談死是矯情。”

史鐵生雖然幾十年的時間都在死亡的邊緣行走,但他卻走得從容之至。

甚至,他還常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

因為身體殘缺,他才有機會坐下來沉思寫作;因為幾次與死亡擦肩,他才透徹的感覺到生之可貴。

他說:“死是一件無須著急去做的事,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因為死亡必然會來臨,所以活著的每一天,他都要好好去活,世界以痛吻他,他卻要報之以歌。

記得作家王安憶,寫過她與史鐵生的一段回憶。

王安憶有次去看史鐵生,以為會聽到一些感慨人生悲慘、命運無常的言論。

結果史鐵生從頭到尾都在跟她聊餃子。

王安憶不由得感慨道:“史鐵生的樂觀和率真,讓我們這些身體健全的人都自愧不如。”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史鐵生說:把疾病交給醫生,把命運交給上帝,把快樂和勇氣留給自己。

人活一世,必然會經歷傷痛、經歷生死。

但如果把每個人比喻成一本書,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

我們雖無法改變封面前和封底後的事情,但書裡的故事,我們可以自由書寫。

人生最重要的,恰恰也是這書寫的過程。

我相信,當我們用生命去熱愛生活,盡興地去過每一天時,即便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也將活得不負此生。

在《我與地壇》的最後,史鐵生說: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

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

史鐵生的身體雖然被命運按在了輪椅上,但他的靈魂,在漫長的歲月裡愈發昂揚。

他不怕痛苦,無懼死亡,將原本不幸的一生,活得綏爛奪目。

生活本來就不易,這世間有太多苦痛,我們也無從躲避。

但人活著的意義,我想就是不被苦難裹挾,而是以通透的心態,允許和接納一切發生。

唯有如此,生命裡的酸甜苦辣,才會成為最美的風景,裝飾我們的整個人生。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